2014年11月,一則“陜西乾陵千年石刻遭洗白”的消息引發社會關注,承擔乾陵石刻保護項目的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立即召開媒體見面會,由專家出面答疑解惑予以澄清,隨即風平浪靜。今年五一剛過,部分網絡媒體陸續轉發《胡武功怒了 唐陵石人石馬被 “洗澡”》一文,又一次在各路媒體掀起軒然大波,報紙、電視臺、網站、公眾微信號,以及各色朋友圈,紛紛發聲,把人們的目光引向西北、引向歷經千年風雨的唐代石刻,再次將文物保護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文物部門對此高度重視。陜西省文物局第一時間責成前述唐陵石刻所在地咸陽市文物旅游局組織現場核查。核查結果表明,唐陵石刻并未被“洗澡”,《胡武功怒了 唐陵石人石馬被“洗澡”》中所反映的問題為不實信息。原來又是一場虛驚,讓人們一度吊到嗓子眼的心可以踏實地放下來了。
近年來,包括乾陵石刻在內的重要文物的安全,一些重要文物保護工程,越來越受到社會關切,有時甚至引起種種誤解和“詬病”。這一方面表明社會、公眾對國家珍貴文物資源的熱誠關心,對文物保護工程項目的監督,同時也是全民參與文物保護的良好體現。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如信息不對稱,既缺少文物保護知識,又倉促發聲、盲目跟風,容易讓人不明就里,產生揣測、懷疑、指責、攻訐等,一時形成社會輿論的熱點、焦點。
反思這些現象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甚至同一現象反復重演,有不少經驗教訓應當總結和吸取。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文物保護知識普及力度的不夠。由于缺少對文物保護的基本常識,以致一些正常的文物保護工作被誤讀、誤解、誤傳,甚至被借題發揮、任意炒作。如果公眾知道,所謂“包漿”是古玩界對手串、核桃等手把件器物在把玩過程中所形成氧化層的俗稱,就不會將污垢認作“包漿”,媒體也不會將千年石刻表面的有害腐蝕層視為“歷史文化的‘包漿’”,對文物的科學保護也不會被調侃成“‘清潔工’們還是費了極大力氣‘除污去垢’”。如果明白了文物的維護保養通常要運用哪些科學方法,采取什么技術措施,經過怎樣的工作流程,人們還會憑想象臆測嗎?如果觀眾明白了強烈的閃光燈對一些質地的文物會造成嚴重傷害,怎么還會舉起相機,忍心對珍貴文物“勾魂攝魄”!由此看來,加大文物保護科普力度刻不容緩。
不僅要科學地保護好文物,還要宣傳好文物,將文物保護的科學常識傳遞給公眾,這是文物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文物部門應將文保科普宣傳納入文物保護的日常工作之中,重要的文物場所、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應建立起相關的科普制度和工作機制。重要文物場所應對文物本體、流傳故事、保護經歷和方法等作深入淺出的闡釋,讓人們在參觀時獲得必要的文物保存、保護信息;重點保護工程可適時推出民眾聽得懂、看得明白的科普展覽,介紹相關保護知識。
總之,保護文物要秉持正確的保護理念,遵循科學的方法,但文物保護不是象牙塔里的獨角戲,不能單靠一個部門。同樣,文物保護科普也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一齊努力。只有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把文物保護的科學道理、技術措施等知識向全社會廣泛普及,才能使公眾參與文物保護的熱情更高、理性更強,監督文物保護行為的力度更大、力道更準。這樣,符合我國國情的文物保護之路才能走得更寬廣、更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