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文物修復”豈能隨心所欲

2016/12/30 10:18:03 點擊數: 【字體:

“文物修復”豈能隨心所欲

 

  西班牙近年對興建于公元9世紀的馬德雷拉古堡展開修復工作,然而最近完成的修復工程卻直接用水泥對古堡損毀部分進行重建,令世界傻眼,更在互聯網上引發一片嘲諷。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甚至批評稱,“這是世上最差的修復工程”。(見3月26日《光明日報》)

  在西班牙,近年來還曝出不止一起因為不當修復導致文物損壞的事件,在糟蹋文化遺產的同時,也淪為坊間的笑料。該國東北部小鎮博爾哈一座教堂的壁畫中有19世紀著名畫家埃利加斯·加西亞·馬丁內斯的作品《戴刑冠耶穌》。2012年,由于受損嚴重,“熱心”的八旬老太塞西莉亞·吉梅尼斯為其“修復”,結果把耶穌涂成了“福祿猴”,成為文物修復界的極大悲劇。其實,在文物修復方面犯下錯誤的絕不止是西班牙人,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程度不同都有所存在。

 

  文物,乃歷代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價值的東西,如建筑、碑刻、壁畫、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種藝術品等。文物作為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其承載的信息極具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藉文物,我們自可補綴“洪荒莫傳”的歷史,復原“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城池風景,演繹“車轔轔,馬蕭蕭”的壯烈場面,解讀“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無窮奧妙,體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境界。如果說,文物是文明所造之物的話,那么,因為文明的降臨,附著于文物載體上的定然是一段凝固的歷史,記載著興衰更替,銘刻著榮辱得失,在血與火中熔鑄成永恒的話題。于是,找尋文物,其實我們就是找尋自己的先輩,自己的故鄉,自己的歷史。

  文物,歷經劫難而獨存,不能不說是莫大的幸運。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文化資源,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對于繼承和發揚世界的優秀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創造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加強對文物的修繕、保養,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這是世界各國對于文物保護管理的同一性原則。否則,出現像上述在西班牙發生的“直接用水泥對古堡損毀部分進行重建”,抑或“把耶穌涂成 福祿猴 ”的隨心所欲的修復情況,這不啻勞民傷財、弄巧成拙,更是對文物造成了永久性的損害。

  想到了達·芬奇的一幅名畫,這幅畫作于500多年前,并且是畫在墻壁上的一幅油畫,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至今仍不見“陳舊”與“老化”。當你來到意大利圣瑪麗亞大教堂,看到這幅巨作時,除了感受震撼就是驚嘆后人修復技術的高超。這幅于1498年完成的油畫由于是畫在泥灰墻上,并且畫家每準備一片泥灰后未等徹底干燥即作畫,用的又是自己調制的顏料。70年后,畫面開始出現霉斑,數百年來進行了多次修復。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修復專家用最先進的技術將后人多次修復的東西去掉,露出了原作的模樣。是啊,極力掩蓋修復的痕跡,“修舊如舊”,是文物修復的最高準則。修復文物,固然需要偉大的智慧與高超的技術,同時更依仗文物修復匠師們持一份敬畏與尊重。誠如明代周嘉胄要求古籍修復師有“補天之手,貫虱之睛,靈慧虛和,心細如發”一樣,每一個從事修復工作的人必須抵擋誘惑,耐住寂寞,殫精竭慮、追求極致。

  拍攝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導演陳黛曦在拍攝任務完成后,竟如此感慨:“我甚至覺得這份工作(指修復文物)有幾分像藏傳佛教的壇城,萬般絢爛,不過一掬細沙,它存在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抹去。”正因為故宮工匠們憑了愛心、責任、智慧、匠心,終令諸如國寶級文物——隋代《游春圖》在問世至今的1400年間,雖經多次修復卻絲毫不露修復痕跡,以至我們很難想象它經歷過多少戰亂、天災和人禍,卻奇跡般地保存了下來。這實在是對文物修復工作的生動詮釋。

  在世界各地,一些珍貴文物,因為自然的、人為的原因,這些文物正漸漸失去當初的風采。恢復昔日的光芒,自依賴于先進修復技術。或許,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暫時還未能掌握世界一流的先進修復技術;或許,因為投入的問題,它們還暫時無法對所有的文物實行修復。但這絕不能作為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加以修復的理由。必須謹記,當人類不具備足夠的智慧保護文物時,決不以看起來似乎是在保護,而實際上很可能是在破壞文物的方法保護文物。要相信后人肯定比我們智慧,他們肯定會擁有更好的保護文物的技術。

  想起了寧波古剎保國寺的保護工作,其成敗得失就很耐人尋味。保國寺,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中國的古建筑研究專家眼中,其地位和價值不亞于故宮。但由于歷經千年的滄桑,保國寺同樣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殘損。在所有維護工作中,有的效果比較好,有的效果并不如專家們所預測的,畢竟在一座有千年歷史的古建筑上“修修補補”、“敲敲打打”是極具風險的事。而況,修補上去的是新材料新工藝,長久下來,古建筑終有一天也會變成“新建筑”。因此,為運用科技保護文物的理念,使文物保護監測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從2007年4月起,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委托河南大學計算機中心開發了“保國寺文物建筑科技保護信息系統”軟件,購置安裝了數據庫服務器、數據處理工作站、數據查詢工作站、數據查詢與展示觸摸屏以及配套的不間斷電源、照明和視頻播放設備等。這套系統能采集到非常豐富的文物建筑信息,包括溫度、濕度、風向、風速、地表水、地下水;地震、地基沉降與位移、振動;木材種類、紋理方向、強度;霉變、蟲蛀、腐爛、糟朽;開裂、折斷、坍縮;結構靜力的采集、建模、計算;沉降、傾斜等等。多年的觀測,雖不能直接解決保護的問題,但這份精確“病歷”,自給他們敲響了警鐘,而且為今后“動手術”作了很好的資料準備。這就是智慧的表現,這為今后更加全面地研究、科學地決策、謹慎地處理文物建筑,全力提高保護修繕的預見性,降低破壞文物原狀所攜帶歷史信息的可能性,提供了現實基礎和有效條件。

  文物是先人創造的,它屬于前人,也屬于今人,更屬于后人。文物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可枯竭性的特點,要求我們進一步提升對文物修復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而敬畏文物、尊重文物,進一步健全完善文物修復工作的體制、機制而善待文物、珍惜文物。保護好文物,使它們完整地、安好地在人類文化長河中繼續漂流下去,這是一種歷史責任。要知道,歷史是一個不斷延伸的鏈條,我們這一代人只不過是這鏈條中的一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莊嚴地擔負著責任和道義。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上虞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