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文化遺產總體情況
(一)文化遺產數量
根據相關普查結果,我國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766722處,國有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87萬項,全國古籍普查登記數據總量232萬多條、12500函,全國美術館登記館藏美術作品數據32萬余條,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登記戲曲劇種348個,全國傳統民居調查總結歸納出599種民居類型。
(二)文化遺產名錄體系
文物方面:建立了國家、省、市縣三級保護名錄體系,國務院公布了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4296家。
非遺方面: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保護名錄體系,國務院公布了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1372項,文化部認定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1986人。
古籍方面:國務院公布五批國家珍貴古籍12274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180家,20個省(區、市)公布了省級珍貴古籍名錄和省級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方面:國務院公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33座,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52個、名村276個,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等七部門認定傳統村落4153個。
此外,農業部認定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91個,商務部認定中華老字號1128家。
(三)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遺產名錄項目
1.《世界遺產名錄》項目(52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6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2項。
2.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名錄項目(39項)。其中,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31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7項,優秀實踐名冊項目1項。
二、關于文物保護利用工作
(一)文物資源普查
2007年到2011年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普查范圍是我國境內(除港澳臺地區外)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動文物,以調查、登錄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為重點,同時對已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復查。全國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766722處(新發現536001處,復查230721處),進一步廓清了全國不可移動文物家底。
2012到2016年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普查范圍是我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等各類國有單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動文物。調查102萬個國有單位,普查全國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萬件/套,基本摸清了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資源總體情況。
(二)近年來開展的重點文物保護項目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保護工程:2012年2月啟動,2016年基本完成。通過全面整修,排除了古建筑存在的安全隱患,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消防、安防、防雷三大文物安全防護體系,對瀕危古建筑遺址、重要的彩壁畫和石雕等古建筑附屬文物進行了有效的保護加固,改善了避暑山莊湖區水系的水質條件。
重慶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保護工程:2008年6月立項,2015年6月完成。該工程因其病害之復雜、保護難度之大、技術要求之高、涉及學科之多、參與專家之廣,開創了全國大型不可移動文物修復的先河。
正定古城工程:包括正定城墻修繕工程、隆興寺文物保護工程、正定文廟大成殿保護維修工程、凌霄塔修繕工程等共17個項目。目前工程正有序推進。工程的實施有效改善了文物保存狀況,減少了安全隱患。正定城墻南門、南城墻東段以及開元寺、凌霄塔等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后免費向社會開放,充分發揮了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
延安革命舊址群保護提升工程:2016年,中央財政安排文物保護資金2.096億元,重點支持橋兒溝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整體保護展示提升工程。2017年4月,延安市政府編制完成了《延安革命舊址群總體保護規劃》,將統籌實施延安市域范圍內革命舊址文物本體保護、展示提升、環境整治、管理運營等工程。
抗戰文物保護修繕和展示利用工程:2014年以來,中央財政投入資金6.4億元,集中開展了一批抗戰文物保護修繕和展示提升工程,覆蓋87處抗戰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由文物部門管理的113處抗戰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全部實現對公眾開放。
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舊址保護利用工程:2013年立項,涉及包括瑞金革命遺址在內的革命舊址點700余個,中央財政安排文物保護專項經費超過9億元。截至目前,350多個舊址點的保護修繕基本完成,354個舊址點的保護修繕陸續開工實施。一大批重要革命舊址得到了搶救性保護,基本消除了險情。
長征文物保護工程:2017年,國家文物局啟動“長征——紅色記憶工程”。目前已編制完成《長征文化線路總體保護策略研究報告》和《長征文化遺產線路總體保護規劃》。
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2016年以來,國家文物局指導北京市文物部門組織來自全國各地十余支考古隊伍、2000余人開展了副中心建設范圍內的考古工作。近兩年來,共勘探377萬平方米,考古發掘9萬多平方米,發掘戰國至明清墓葬1100余座和多處大型建筑基址、道路、窯址等遺跡。特別是漢代路縣故城城址的發現,將副中心的建城史推進到2000多年前。文物部門對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60處遺跡進行了整體保護,漢代路縣故城城址將建設考古遺址公園。
河北雄安新區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建設雄安新區的重大決策部署,國家文物局積極指導做好雄安新區建設中的考古與文物保護工作。目前,雄安新區中期發展區200平方公里文物調查工作全部完成。南陽遺址考古工作獲得重要發現,調查新發現遺址周邊10處同時期文化遺存,形成以南陽遺址為中心、面積約18平方公里的東周、漢代遺址群,為確定南陽遺址性質和文化內涵提供了重要資料。容城、安新、雄縣三縣范圍內戰國燕南長城全線踏查工作完成。
冬奧會區域文物保護展示工程:位于張家口市崇禮區的太子城遺址,經初步考古調查確認是一處遼金時期的城址,面積達14萬平方米。為配合2022年冬奧會相關場館設施建設,考古人員對遺址進行了全面考古勘探和發掘,進一步了解遺址的分布范圍及布局,掌握了太子城遺址的性質。目前,國家文物局正指導河北省文物局,并積極協調奧組委等有關建設單位,推進對太子城遺址的整體保護,做好展示利用工作。
國保省保集中成片傳統村落保護工程:2014年,國家文物局選取270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集中成片傳統村落,開展整體保護利用工作。三年多來,中央財政投入傳統村落文物保護經費13.2億元。目前首批51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程項目已基本完成,第二批100個項目正在推進,2018年將啟動第三批119個項目。
三、關于古籍保護工作
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典籍的簡稱。現在常見的古籍主要指書寫、印制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包括漢文和少數民族文字古籍。
為加強古籍保護,文化部牽頭于2007年開始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該計劃通過對古籍進行全面普查,實行珍貴古籍分級管理和保護,加強古籍修復和基礎實驗研究工作,推進古籍數字化建設,整理影印出版珍稀古籍善本,宣傳推廣古籍知識,培養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古籍保護專業人員,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護工作體系。
截至2016年底,推動122家收藏機構整理《古籍普查登記目錄》,通過“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數據庫”收錄并發布古籍數據40.6萬條、413萬冊。報請國務院先后公布5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12274部)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180家)。命名山東省圖書館、寧波天一閣博物館等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建立修復室247個,累計修復古籍超過270萬葉。推動1000余家古籍收藏單位完善庫房管理制度,改善古籍存藏條件。整理出版《中華再造善本》及續編、《中國珍貴典籍史話叢書》《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等,啟動實施《中華續道藏》《大藏經》《中華醫藏》等重大整理出版項目。持續推進“中華古籍數字資源庫”建設,完成數字化古籍4萬余拍,向社會發布古籍數字資源2萬余部。舉辦專題展覽、公益講座、互動體驗等1100余場次,向公眾普及古籍知識。完成北美10家古籍收藏單位古籍目錄數據收集工作,建立了“海外古籍登記平臺”,累計登記數據40萬余條。舉辦古籍普查、修復、碑帖編目等培訓班172期,培訓學員8801人次。
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
(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經文化部批準設立的,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點,對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的特定區域。
目前,文化部先后批準設立了閩南文化、徽州文化、熱貢文化、羌族文化等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涉及福建、安徽、青海、四川等17個省(區、市),覆蓋10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國19個省(區、市)也設立了范圍有大有小、特色鮮明的146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文化部通過中央財政支持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經費共計6.8576億元,支持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了151個非遺綜合性傳習中心、287個非遺傳習點。對晉中、閩南、熱貢、羌族等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組織開展了第三方評估,將評估報告向社會公布。
下一步,文化部將繼續完善生態區建設管理機制,深入推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形成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范區。
(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
文化部、教育部共同實施的面向非遺持有者、從業者等傳承人群的專項培訓計劃,旨在為非遺保護傳承提供高校的學術和教學資源支持,幫助傳統工藝類傳承人和廣大從業者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增強傳承后勁,擴大傳承隊伍,提升文化自信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實現為民族傳承,為生活創新。同時,支持相關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更好地發揮文化傳承創新功能,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發展。
2017年,78所高校完成研修、研習、培訓196期。一些學員成為當地非遺傳承領頭人,出現了“培訓一人,帶動一片”的現象。培訓項目以傳統工藝為主,涉及織繡印染、陶瓷、金屬工藝、漆藝、建筑營造、家具制作、編織扎制、剪紙、年畫、筆墨紙硯等眾多門類,2017年起,擴展到傳統表演藝術、民俗、中華老字號等項目領域。該計劃已成為非遺保護事業的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工作。
下一步,文化部將繼續深入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擴大覆蓋面和參與范圍。
(三)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
國務院辦公廳于2017年3月轉發《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計劃》是國家在新時期對傳統工藝振興進行的一次總體部署,旨在發掘和運用傳統工藝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藝理念,豐富傳統工藝的題材和產品品種,提升設計與制作水平,使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計劃》提出了人才培養、行業扶持、市場拓展、技術攻關、理論研究、普及教育、交流合作等10項主要任務和4項保障措施。
建立傳統工藝工作站是落實《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一項重要措施。傳統工藝工作站是由各級文化行政部門支持,企業、高校、社會組織或有關單位和地方政府建立的開放性平臺,旨在幫助傳統工藝項目所在地企業和從業者解決工藝難題,提高產品品質,培育品牌,拓展市場。目前,文化部已支持在新疆哈密、湖南湘西、貴州雷山、青海果洛、安徽黃山、廣東潮州、浙江東陽、山西忻州、湖北荊州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新疆哈密傳統工藝工作站由雅昌文化集團牽頭建設,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5000余名繡娘參與了不同層級的培訓,參與團隊設計出798款運用哈密元素的刺繡新產品,下達繡片訂單3.2萬份,繡娘人均增收1500元,技術熟練的繡娘增收超過3500元。同時,上海大學、浙江杭州市拱墅區、廣東南方日報報業集團也設立了傳統工藝工作站。
下一步,文化部及相關部門將繼續組織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完善傳統工藝振興目錄,落實具體扶持和振興措施,進一步發揮工作站在傳統工藝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力爭到2020年,使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再創造能力、行業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從業者收入以及對城鄉就業的促進作用得到明顯提升。
(四)戲曲傳承發展
為促進戲曲繁榮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2017年起,文化部實施戲曲振興工程。其中,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于2015年8月至2017年6月進行,全面摸清了我國地方戲曲劇種現狀。“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每年選出100名知名戲曲表演藝術家,以“一帶二”的方式,向200名學生傳授200出經典折子戲,目前已培養青年演員500多人次。戲曲人才培養“千人計劃”已培訓戲曲編劇、導演、音樂、舞美等專業人才350人。京劇“像音像”工程已錄制完成京劇劇目近80部、優秀昆曲傳統折子戲200個。劇本扶持工程資助近40部戲曲劇本創作,戲曲劇本孵化計劃支持100余個孵化項目。舉辦中國京劇藝術節、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等活動,為各戲曲劇種搭建了展演展示平臺。加強校園文化文藝建設,開展戲曲進校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