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老城總有幾條老街,這些老街就是人們認識這個城市的窗口。老街上大都開著店,這些店鋪賣著不同的商品。那些商品特別是反映這座城市特色的商品,會使你有特別的感觸與興趣。老街上的老字號,掛著的老的招牌,老式的門面裝飾,正在售賣的經久不衰的老東西,都透出那種歷經歲月的滄桑和歷久彌新的感受。 北方街上的老店鋪建筑有的還做出花樣繁復的門臉,像老北京、老天津的店鋪,從門臉的花飾和格局上就能看出它的年代和是賣什么東西的。像古城平遙的街門樓,每一家店面總的看差不多,仔細看每一個都不相同,特別是走到巷子里,相鄰兩家的構架、花飾、題額絕對不同,這和過去風水要求的緣故有關,也是古街的特色之處。江南也一樣,過去大街上的當鋪、藥鋪、錢莊都做有高大的墻門頭,高墻壁立,只開一個門洞進出,到院子里才能看得到門面柜臺,這是因為有的買賣是大生意,要安全保密。一般的店鋪都是排門板,白天這些門板被卸下,露出里面的柜臺、貨攤。一座城市一個樣,都有自己的特點。街上也常有住戶,一些住家的開門也就在大街上,店鋪里也有住家,前店后宅、下店上宅,樓下開店,樓上住家,所以街上就有人氣,特別是晚上客商散盡了,住家人到街上活動,熱天就平鋪了門板吃晚飯乘涼,白天老街都是熙熙攘攘的,夜晚人氣也是旺的。到了中國南方廣東、廣西,嶺南一帶,天氣熱,下雨天多,就出現了騎樓街,店鋪外面有廊子,可以遮陽避雨,給行人、顧客帶來很多方便。我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到嶺南的一些城市去,特別注意到,有些不是騎樓的店鋪做生意都在第二進。因為第一進沿馬路,烈日下的馬路被烤得火燙,店面里也熱烘烘的,站不住人,第二進肯定是天井式的兩層樓,屋頂有個拔風的高氣窗,從后堂里吹進陣陣穿堂風,從趟櫳門里流出去,頓時就陰涼了,客人也就能定下心來觀看商品了。可惜的是現在這種趟櫳門、高天窗、穿堂風都被空調代替了。這可絕對是低碳又富有人情味和地方特色的店鋪建筑,但大多沒有留下來,連老房子里的天井、天窗也都改掉了。
過去的老街是經年累月逐漸形成的,是一家一戶建成的,經歷了年年歲歲,留下了歲月的滄桑和痕跡,所以一家店是一個樣子,從門窗、梁柱、門頭都能讀得出它的歷史。店鋪相鄰的屋檐,肯定都是高低錯落的,顯得豐富多彩,有時候又覺得有些雜亂,但會感覺像老奶奶臉上的皺紋,銘刻著歲月的歷史年輪,而許多老街經過修繕,把這些痕跡都給抹掉了。這些老城的老街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與特色,你發現了沒有?你做規劃、做修繕就要發現它,然后認真地保護它,以致把它的特色發掘弘揚,很可惜,現在許多人光會看熱鬧,拾人牙慧,于是做出的歷史古城、歷史名街也變得差不多了。
在歷史名城里有些老街被命名為歷史文化名街,因為它留存住了歷史,它充盈著文化,這些城市也正是因為有老街、老巷,再加上文物古跡才被遴選為歷史文化名城。譬如歷史文化名城蘇州,除了小橋、流水、人家,它的街巷更有鮮明的文化印記。我就非常留戀蘇州平江路這條歷史名街,它是我青少年時期居住生活過的地方,真是一步一個景,一回頭就會和一座名人故居擦肩而過,最出名的故事是洪鈞狀元和青樓女子賽金花的故事,史學家顧頡剛也有宅院在。古老的橋名叫胡相思橋,為什么是“相思”啊?錯了,原名是“胡廂使橋”,廂使是相當于副市長的官名,還是宋代的名稱。電影文學界有個名人叫唐納,在這里也有他的故居,他可是江青的正式前夫;師婆橋就和橋旁的尼姑庵有關;雪糕橋背后是一個孝子的故事。平江路上有董氏義莊、汪氏義莊,義莊這兩個字就費你思量,其實就是現代的慈善機構,因為是公共建筑,房舍高大眾多,現在都開成了旅館、茶社。我去年專門組織過中外志愿者在這里的潘祖蔭故居參加重修舊房的活動,這位大收藏家收藏了中國最大的兩個古鼎(大克鼎、大盂鼎),老先生早去世了,鼎還在老宅里。日本鬼子要來搶,他的孫媳婦將它們埋入地下,推倒老宅,保存住了傳世珍寶,1954年捐給了國家。我們親手撿拾老宅的殘磚舊瓦,和工人們一起砌墻、立架,用汗水浸潤平江路上這處文化遺產的沃土,心中銘記住了保護理念的真諦。不用多說,歷史文化名城、名街的魅力就把你的心俘獲了。
15年前,我就開始領著研究生們做平江路歷史街區的規劃,一輪又一輪。付諸實施時,我三天兩頭去施工現場,要求做得不對的一定要改過來。“修舊如故,以存其真”,關鍵是這個“真”字,有的破房當然要拆,但是古老的房屋、地基不能亂拆亂挖。果然,就拆出了明代老牌坊的殘柱,拆出天花板里的老結構。蘇州市為此花了好幾億元的投資,市里就要求出效益,修好的店面要出租、出讓,收回投資,盡快把店開起來,熱鬧起來,好呈現政績。我就擔心這個“歷史文化”街區不能只想到“街區”,不要文化了,文化是一下子招不來的,出了錢也買不來。蘇州市的主要領導聽懂了我的意見,也就不逼著看效果、出效益了。放慢了腳步,探索嘗試,平江路提出了文化創意的規劃,市里也給出了相應的政策,引進了文化的內容和機制,逐步開設了古琴樂器店、音樂茶樓、民間工藝室、攝影寫真館、藝術橋畫廊,“貓的天空之城”概念書店、老宅民居客棧、背包族旅館、文化陳列館等等,加上昆曲博物館、評彈藝術館、平江文化館……形成精品文化休閑業態的集聚,與街區內市井文化生活相對照,營造出文化傳承的清晰脈絡,使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呈現出傳統與時尚和諧、懷舊情懷與舒適享受并舉、浪漫休閑與文化探訪交融的獨特的、雅致的環境氣質,那些歷史文化的遺存,那些名人逸事,與現代生活場景互相融合了。世界旅游組織總干事塔雷布來訪后說:“平江路是他見到的中國城市里最好的街道歷史景區,第一是有風景,第二是有文化,第三是有居民,第四是沒有那些人工的雕琢。”是的,在平江路看不見導游揚著小旗桿領著一隊隊匆匆趕路的游客,有的是照相機的咔嚓聲,人來人往,有老頭老太,也有“80后”“90后”,邁的是悠閑的腳步,傳出的是悠悠的絲竹清音。
塔雷布這個評價從一個角度正反映了我國現有許多歷史街區,雖然也有許多歷史文化遺存,有的一修就修成了統一風貌的仿古式樣老街,把自己的特色抹掉了;有的把居民全遷走了,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氣息;有的只搞商業不講文化,只講經濟不講特色。特別熱衷于營造表面的繁榮氣氛,建起了大牌坊,掛滿了紅燈籠,滿街飄的都是店招旗幡,賣的是全國雷同的旅游商品。沒有自己的特色,沒有引人的風景,沒有自己的產品。人們一走而過,留不下記憶,引不起興趣。而最可悲的是許多歷史街區把真古董做成了假古董,迎合低級審美觀點。
許多國家級名城在這些年的建設發展中,把一些原來列入保護的歷史名街也拆除了,有的變成了只有商業、沒有文化的新街。歷史街區的保護我參與了不少也看得很多,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又將要評出來了,我說這些閑言碎語以寄托我對歷史文化街區回歸的期盼。
(作者系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標題:閑言碎語評說歷史文化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