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家族、作坊、學院、社會立體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實踐與思考

2013/8/9 17:44:35 點擊數: 【字體:

 

家族、作坊、學院、社會立體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實踐與思考

 “民間美術進校園”結業展展出藍印花布( 焦雯 攝)

  2006年國務院公布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以來共公布了4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自項目認定和傳承人評定工作開展以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和傳承工作得到了持續有效的進行,發掘了一大批被隱沒于民間的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是非遺法規定的傳承人的首要義務。

  作為傳承人,我們長期從事于藍印花布的收藏、研究、傳承、生產性保護等工作,在實踐中,越來越發覺培養非遺傳承人,尤其是培養二代傳承人的重要性。

  在藍印花布的傳承方面,近幾年來,我們嘗試了個體傳承和社會傳播兩種方式。個體傳承中,我們主要通過在染坊中帶徒和在家族中培養下一代來掌握藍印花布各道工藝。在社會傳播中,我們通過學院培養、社會培訓,傳播藍印花布技藝。通過個體傳承和社會性傳承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對二代傳承人的培養力度。

  隨著各級文化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子女、徒弟在傳承好技藝的同時,深入開展了相關理論的研究。發表論文、出版專著也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文化傳承和社會傳播的重要方面。幾年來,我們藍印花布博物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單位,研究出版了《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藏品卷、紋樣卷,中國民俗文化叢書“藍印花布”、《刮漿印染之魂·中國藍印花布》等專著。鼓勵和支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二代傳承人申報相關研究課題,有助于傳承人在一生實踐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提升綜合研究水平,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得到全方位的保護和可持續性的傳承。

  我們藍印花布博物館多年來注重搶救保護散落在民間的明清以來藍印花布實物遺存,先后共保護收藏傳統印染實物2.3萬余件,在注意保護核心傳統技藝的同時,設計了近千件藍印花布紋樣及飾品,依靠市場為生產性保護的方式和技藝的可持續性傳承提供了保障。

  2009年我們承接了一個清華大學科學與藝術中心的關于《中國藍印花布傳承人調研》的課題,用了近三年的時間對全國主要藍印花布產區做了走訪調研,發現全國的藍印花布技藝傳承人現在已不足50人,并且還在逐年減少,這個驚人的瀕危現狀已威脅著中國藍印花布的保護和發展。這種青黃不接的局面嚴重影響著藍印花布家族傳承模式,藍印花布技藝的傳承也到了后繼乏人的境地。因此,近年以來,我們抽樣調查了100多位國家級和省級傳承人,對全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現狀做了系統而深入的調研。調查中,我們發現傳承人大多處于55歲到90歲的年齡段,平均年齡已達69.7歲,都面臨著最現實的傳承問題,積極培養下一代傳承人已刻不容緩。

  在調研中發現傳承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一代傳承人中的主要問題和現象有:傳承人缺乏傳承規劃意識,對技藝如何傳承沒有系統的安排;有的師傅對其一生學到的技藝有強烈的情感,教授徒弟技藝時,有所保留,未將最完整最關鍵的步驟傳至徒弟,以致技藝的精髓未得到持續的傳承;老一輩傳承人的過世,使得二代傳承人還未學得技藝精髓,口傳心授得以延續的“非遺”因此遭受重創,導致技藝無法得到精湛的傳承,如果搶救保護不利,因傳承人的消失,一些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會“人亡藝絕”。

  2.二代傳承人的問題,一方面體現在家族式傳承的模式中,有的因自身天賦和水平有限,難以在技藝方面挑起傳承的重任;有的憑自己的偏好和主觀判斷,急功近利,偏離了技藝傳承的核心,而一味地追求經濟價值,影響了技藝原真性的保護和傳承;部分年輕傳承人也因生活條件相對優越,往往缺乏艱苦創業和拼搏奮斗精神,雖然他們有一定的學歷,但部分人理想信念淡薄,責任意識和社會觀念淡化,更注重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和個人利益的滿足;另一方面,在師徒式的傳承中,由于培養傳承人的過程比較長,有些學徒不能定下心來踏實地學習傳統的技藝,迫于生計,略知一二就另起爐灶,因技藝學習不精,最終也沒有能夠堅持傳承下去,沒有社會責任和文化傳承的責任感。

  3.政府對二代傳承人培訓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前一階段政府部門更注重對國家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人的認定,對二代傳承人培養的政策措施還需逐步加強。由于市場前景等問題影響,有的項目出現“收徒難”的情況,部分傳統民間美術、傳統技藝類項目,由于預見收入低等問題,影響了傳承人學習的積極性。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關鍵在于心手相傳,二代傳承人的培育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在多年的實踐中,我們體會到,無論是家族式或師徒式的傳承模式,都要強化二代傳承人文化傳承的意識,不斷重視對他們的培養和教育工作,才能造就出高技藝、高素質的二代傳承人。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構建明確的培育機制。二代傳承人的培育工作,特別是代際傳承問題,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是各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關鍵所在。建議把二代傳承人的培育工作列入文化部門的重要議事日程,相關部門每年要定期聽取傳承人的項目傳承情況的匯報。政府要明確職能部門負責二代傳承人的培育工作,并引導相關部門建立傳承人培養制度,定期了解二代傳承人的培養工作進度,及時提出指導性意見。

  2.構建健全的傳承機制。建議設立“后備傳承人”或“傳承人助理”等形式,有針對性地做好二代傳承人技藝進展的督察工作。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生產、授徒傳藝等活動提供必要的生產、展示和傳習場所,幫助和支持代表性傳承人設立個人工作室,培養二代傳承人。傳承人要傳承核心的技藝和傳統的工藝流程,堅持核心技藝的真實性和工藝的整體性,是二代傳承人的責任所在。二代傳承人要在傳承技藝的基礎上,利用自身條件,做相關的整理、研究、記錄等工作,在做好技藝傳承的同時,要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工作,拓展傳承的思路和模式。

  3.構建有效的激勵機制。政府部門對傳承做得較好的二代傳承人應該啟用褒獎機制,以促進和鼓勵更多的二代傳承人迅速成長、成才。引導他們適當參加文化事務,以增強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設立二代傳承人專項獎勵資金,對于那些傳承工作做得較好的二代傳承人,要多給予他們參加國家、省、市展演的機會,并鼓勵他們在保留核心技藝的基礎上,對非遺表現的形式和載體進行探索性的拓展。

  4.構建長效的發展機制。家族式傳承是祖先留下來的傳統傳承模式,但因時代的發展等原因,很多非遺項目由于子女自身不適合從事等原因,只能招收學徒,因此對學徒及子女的本身綜合素質、技藝水平、社會責任感等都要進行培養。二代傳承人的培育是一個長期循環的過程,制定一套有效的發展機制,才能使項目得到穩定的發展和持續的傳承。

  探索非遺后時代民間技藝傳承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只有通過作坊帶徒、學院培養、社會培訓、家族傳承等多種模式進行“立體”的傳承,加大對傳承人的培養力度,才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

  (吳元新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吳靈姝為南通市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傳承人) (原標題:家族、作坊、學院、社會立體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實踐與思考)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3-08-09)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