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是第十二屆全運會武術套路比賽開賽的日子,也是檢驗武術項目發展成果的時刻。在接下來的3天里,觀眾將在遼寧大學體育館領略武術的風采,感受武術的魅力。屆時,獲得武術套路決賽資格的運動員,加上由5名男運動員和3名女運動員組成的香港隊,共計25支運動隊、163名男女運動員,將圍繞7枚金牌展開激烈的角逐。
開賽之前,記者就中國武術文化的發展,采訪了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中國武術協會主席高小軍。
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內涵,體現著民族精神,代表著國家形象。從古至今,武術始終伴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一路走來,已經成為公認的中國文化信息載體,成為世界公認的中華民族符號,成為一種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和增進中外友誼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我國,武術項目不僅具備一般體育項目的健身、競技、產業等功能,而且還是傳承民族文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載體。”高小軍說,近些年,武術通過教育功能、體育功能、社會功能、經濟功能、醫學功能和藝術功能等,充分展示了民族精神、武德修養、文明禮儀、內外兼修、和諧共生、挑戰極限等豐富的文化內涵,揭示了武術文化在國家大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現如今,在全國范圍內共有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91個單位獲得了“全國武術之鄉”稱號,全國參加武術健身的人口總數為7000多萬,段位武術習練者超過百萬,武術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臺搭建起來。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政府武術管理部門有計劃、有目的地向世界推介,借助李小龍、成龍和李連杰等三代人的影視作品傳播,以及民間傳統武術家、傳統武術組織的自由式傳播,中國武術特別是中國功夫已名揚四海,引起各國武術習練者和愛好者的廣泛關注。
“多年來,我們舉辦各類國際培訓班,培訓各國武術骨干,參加國際文化節等重大交流活動,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中國武術的國際影響。”高小軍介紹說,正在規劃的武術段位制國際推廣方案,將分階段完成推廣任務目標,同時也勢必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和增進中外友誼發揮重要作用。
但是,就中國武術的傳播而言,其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與日本的柔道、韓國的跆拳道和印度的瑜伽存在差距。所以,中國武術文化“走出去”任重道遠。
“中國武術國際推廣戰略目標是以武術段位制培訓習練為核心,利用資源多元推進。今后,將首先在孔子學院、駐外機構和企業、駐外文化中心和武術組織、武術館校等推廣,然后擴大到民間。此外,還要有選擇地建立境外培訓中心和考試站(點),方便習練者就近學習和考試。”高小軍認為,中國武術文化“走出去”的核心要義,應該是如何在體育的武術、運動的武術、拳種套路技術的傳播過程中更多地展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我們需要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擴大武術交流合作,真正使武術文化成為世界公認的中華民族符號。(原標題:武術:中國體育文化的象征與傳承——訪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主任高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