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獎由1983年起始,到現在整整30年了。這30年,是我們偉大祖國、社會大變化大發展的30年,也是我們戲劇藝術繼往開來,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改革創新的30年。
梅花獎的30年始終是隨著中國戲劇環境的需要而發展的。我記得蒲劇任跟心獲獎首屆梅花時還不到20歲,而且不止她一人,顯示了對小青年幼芽的重視。同時,對“文革”后復出的、年近45歲之限的大青年更給予熱情的關照。1986年上海昆劇團華文漪、蔡正仁等一團5人聯袂獲獎,重新煥發了他們的藝術青春,對昆劇振興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并且也使各劇種這一代的演員們受到鼓舞,成為梅花獎早期一景。
估算到形勢會有更大進展,梅花獎于1994年創立“二度梅” , 2002年更建立了“梅花大獎” ,成為梅花獎歷史上重大的體制創新。它表明了藝無止境的真理,鼓舞了“強中更有強中手”的藝術競爭心,體現了中國戲劇藝術迫切要有高的、更高的表演藝術大家和作品的需求。
梅花獎進展順利,但是我們戲劇的大環境卻不順利。特別是地方戲曲,許多劇種劇團都日益衰落以至消失,藝術骨干力量嚴重不足,觀眾大量減少,處境十分艱難。可貴的是,我們可愛的戲劇工作者沒有被巨大的困難嚇倒,依然甘守清貧,艱苦創業,努力創造,使我們每年都還能看到若干精彩的演出。可以肯定地說,這其中重要動力之一就是梅花獎的內在影響,包括已獲獎者和擬爭獎者,他們在用自己的血汗澆灌著舞臺之花。由此,我想我們有理由說,近60個劇種中的600多位梅花主人已形成中國舞臺藝術的一個整體力量,一大筆藝術財富、雄厚資源,憑借他們以及同他們合作的伙伴們所具有的藝術競爭力,可以肯定在今后中國戲劇振興的征途上必會發揮出巨大的正能量,創造出適應新的社會時代的優秀新作。
戲劇是一種復雜的綜合藝術和集體藝術,梅花獎任何一位獲獎者其所以獲獎,都不是一人之功,而他的獲獎也必將對他的合作者、對其他藝術因素以至他的劇團劇種產生影響。一個人如此,一個時期的幾百個獲獎者作為一個整體更加如此。30年作為一個歷史時期,我們更應該探討探討梅花獎作為一種表演獎,在這一時期對戲劇藝術的各種因素產生了什么重大影響,有什么歷史意義。
梅花獎強調爭獎者必須有優秀的完整本戲,顯然推動了爭獎者及其劇團進一步提高對戲曲文學的重視,促進了后來的爭獎者更加關注戲曲文學的繁榮。這是一。
梅花獎重視爭獎者所演劇目的演出完整,重視在舞臺合作中的個人突出(實際上沒有好的合作也就難有正確的個人突出) ,這也就帶動了許多劇團提高舞臺藝術完整性的風氣。這是二。
30年來,我們的梅花園中成長了尚長榮、裴艷玲、宋國鋒、茅威濤、顧薌、沈鐵梅、馮玉萍等“梅花大獎”人物,足以成為當代中國戲劇的代表性表演藝術家,足以在世界舞臺上顯示中國的藝術實力,是在中國戲劇歷史上沒有先例的事。獲獎人物也應該認識自己的作用與責任,從而更加謙虛謹慎,繼續向藝術更高峰攀登。這是三。
還有一項最必要的探討: 30年下來,梅花獎獲得者的表演,普遍顯示了現實主義表演藝術的勝利。“梅花香自苦寒來” ,從一開始就是梅花獎的根。這也就是為什么梅花獎獲得者的品位價值遠比那些在屏幕上搔首弄姿、一夜成名的所謂“星”們的價值為高的原因。這是四。
由于梅花獎對德藝雙馨有高度要求,從而也使獲獎者的道德風范產生廣泛影響。優秀演員首先要有優良的道德品質,這也已經是人們的共識。這是五。
梅花獎已經走過了30年的歲月,我提出三方面的問題,希望引起大家關注。
戲曲表演藝術,在廣泛豐富的實踐基礎上應有系統完整的理論闡述和探討,也就是袁雪芬同志常說的建立中國戲曲表演體系。梅花獎30年來,許多獲獎演員撰寫了大量自己的表演心得體會(還有許多未曾獲獎的演員也寫了不少) ,充分運用這些資料,逐步探索戲曲表演的原則、規律、方法、風格,研究其歷史發展、成就與不足,形成中國特色表演理論,是我們的歷史責任。今后10年,非常希望在這方面有所建樹。
戲曲劇種多,情況復雜,獲得梅花獎是個人的成就,當然也是劇種的成就。我們需要通過梅花獎獲得者的努力,積極發揮這些成就資源的良性作用,促進劇種——包括那些尚未進入梅花獎的劇種的藝術提高,使凝固的有所突破,使淺易的有所豐富,共同提高。這更應該是當前比較迫切也是長遠的歷史任務。
還有一點,要大力加強梅花大獎獲得者(包括今后還將出現的)的工作。一方面,現在幾位大獎得主都還在壯年,不能把大獎作為自己藝術的頂點,還要繼續創造,演出更多優秀劇目。另一方面,梅花獎和大獎得主所在的劇種劇團更要多方努力,加強對他們的表演藝術的學習、總結和宣揚,創作、寫書、傳授,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學者型和事業家的大演員,成為像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等前輩那樣,一生沒有得過任何表演獎卻是家喻戶曉、全國知名的文藝偉人。這也是我們振興戲劇所必不可少的要求。
梅花獎30年華誕,是一個喜慶的日子,我們相互祝賀,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喜氣洋洋。但我們不會忘記,我們是在中國戲劇,特別是戲曲相當不景氣的境遇中紀念30年的。我相信我們不會,也不應喪失信心和勇氣。在梅花獎的第四個10年中,全球化的浪潮還將繼續沖擊我們,許多庸俗低陋的所謂藝術還會繼續侵蝕我們,中國戲劇也不可能一夜之間就全面振興。難道我們能因此而畏縮不前,聽天由命么?當然不會!中國戲劇從來都是在各種艱險復雜的道路上曲折奮進的。梅花獎以及地方上多種表演評獎中所聚集的人才現在顯然已成為一支具有強大藝術競爭力的骨干隊伍。這個隊伍一年一年還在發展壯大。我們現在有黨和國家的領導、支持,又有同廣大戲劇工作者和觀眾聯系的群眾路線,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征途上,不會沒有我們應有的位置,也不能沒有我們應該作出的貢獻!(劉厚生 中國劇協顧問、戲劇理論家)(原標題:梅花獎三十年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