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研討會會場
河南省文化廳廳長楊麗萍致辭
中華文化聯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健鋼致辭
河南省文化廳副廳長康潔主持研討會
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發言
臺灣傳統藝術中心主任秘書賴銘仁致辭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彭鏡禧發言
臺灣豫劇團團長彭宏志發言
9月3日,由河南省文化廳、河南豫劇院主辦,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和臺灣豫劇團承辦的第12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辦。河南省文化廳廳長楊麗萍、中華文化聯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健鋼、河南省文化廳副廳長康潔、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河南豫劇院黨委書 記汪荃珍、臺灣傳統藝術中心主任秘書賴銘仁等與兩岸戲劇名家齊聚一堂,就如何為加強兩岸豫劇發展、人才培養和拓寬兩岸文化交流渠道等議題諫言獻策、暢談展望。
"豫劇"搭橋,河南與臺灣的文化交流不斷深化
楊麗萍在研討會上致辭。她表示,近年來,河南省以豫劇為主要載體和抓手,不斷深化與臺灣的文化交流,在增進豫臺友好合作的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一是擴大兩岸豫劇團的交流互訪。河南曾多次組派豫劇團到臺灣交流演出,除了保持省直院團與臺灣豫劇團的密切交流外,還先后組派鄭州、商丘、三門峽、鶴壁、信陽市豫劇團等地市豫劇團赴臺灣交流演出。二是幫助臺灣豫劇團打造精品劇目。河南多次組派專家、藝術家赴臺,幫助臺灣豫劇團排演了《武后與婉兒》《劉姥姥》《約束》等十幾個劇目,而由兩岸豫劇藝術家共同打造、聯袂演出的豫劇《曹公外傳》《臺北知府》在海峽兩岸巡演,被稱為“兩岸交流的典范之作”。三是為臺灣豫劇團培養年輕的后備力量。從2008年起,在兩岸豫劇團的共同努力下,啟動了“兩岸互派戲劇人才培訓計劃”。河南選派知名的編劇、導演、舞美、作曲赴臺,幫助臺灣豫劇團打造豫劇精品劇目,不斷提升臺灣豫劇團的藝術水平;組派文化主管部門和劇團管理人員赴臺,學習臺灣豫劇團在劇目生產、文化營銷方面的成功經驗,與臺灣知名的藝術大學合作,學習其在文化創意、文化產業方面的先進理念。臺灣豫劇團則選派年輕的演員,到河南豫劇院團、藝術研究院、藝術學院學習豫劇表演、唱腔設計等方面的知識,促進臺灣豫劇團年輕演員的快速成長,解決其人才青黃不接的難題。四是不斷提升兩岸豫劇交流的層次與水平。在兩岸共同努力下,從2001年起分別在鄭州、北京、臺北、高雄舉辦了11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理論發展研討會”,豐富了豫劇的文化內涵,促進了兩岸豫劇在創作理念、劇目生產、市場運作及人才培養方面的相互溝通,取長補短,為兩岸豫劇的共同繁榮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五是整理記錄兩岸豫劇交流的歷史進程。為及時總結兩岸豫劇交流的經驗,編寫了《海峽兩岸豫劇交流訪談錄》,全面地記錄了1990年至2011年間海峽兩岸豫劇交流的緣起與發展過程。
李健鋼致辭時稱臺灣和大陸的豫劇雖然同源同根,但略有差異,各具特色。我們從理論方面加強兩岸豫劇藝術的探討和研究,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兩岸共同創作、共同演出合制出的優秀作品,可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世界人民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豫劇這種藝術形式變化無窮的魅力。
賴銘仁致辭時說,臺灣豫劇團的發展真的是不容易。一路走來顛沛流離,幾次瀕臨解散。其能有今天的成就,在關鍵節點上得到了很多幫助,而河南省文化廳對臺灣豫劇團長期的關注和協助至關重要,他代表臺灣豫劇團對河南省文化廳表示感謝。
改編是對前人作品的創作,創作是對前人作品的改編
研討會上,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吳亞明,臺灣師范大學教授陳芳,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譚靜波,臺灣大學名譽教授彭鏡禧,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劉景亮,臺灣豫劇團團長彭宏志,河南大學河南地方戲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張大新,臺灣豫劇團科長鄭曜昌、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鄭雷分別發言。
陳芳從語言的角度,表演的角度,跨文化的角度,把創作《天問》中的心得分享給大家。她稱跨文化可以開眼界。莎劇和我們的文化有很相似的部分,就是“忠孝”文化,也就是在一個倫理本位的社會中,倫理孝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定位都非常嚴格。她還稱改編劇不可能原汁原味,它應該是獨立的作品。改編時一定要符合當地人民的特性、劇中的特性和表演的特性。
彭鏡禧稱改編是對前人作品的創作,創作是對前人作品的改編。豫莎劇豐富了我們的傳統戲,豐富了豫劇。他強調莎劇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文字的美——無韻詩,如果翻譯成散文其藝術魅力會大打折扣。散文直白而多字,詩歌含蓄且富韻律美,詩歌更適合舞臺語言。忠孝、愛與寬恕是莎劇永恒的主題,《天問》很好地把“齊家治國”、和諧的中國傳統理念融入了現代。
譚靜波表示,兩岸豫劇交流歷史使人深切感受到,只有兩岸豫劇同道進行不斷交流,才能在分享創造新成果中感受到彼此脈搏的跳動;只有高揚起民族文化的旗幟,才能形成共識,聚成共同的意志。在未來兩岸豫劇大發展、大繁榮的格局下,希望我們繼續“惠而好我,攜手同行”,共同迎接豫劇文化繁榮昌盛的新時代。
彭宏志稱,64年來豫劇在臺灣從軍方到教育體系再到文化體系很是坎坷。全團57位團員怎么走下去?舞臺像戰場,沒有終身制。我們的動力就是,我的演員有沒有戲演?有沒有飯吃?有沒有前途?我必須想出更多辦法來,使臺灣豫劇團持續發展下去。
“有人說莎士比亞的戲如果只保留一部的話,那就是《李爾王》。”劉景亮說。他稱改編劇常常會碰到難題。如不同文化的沖突碰撞和不同文化造成的文化阻隔!短靻枴吩诟木巹撟鲀热萆献髁藘A斜,強化了共同的文化認同。劉景亮稱,我們在劇目建設上過于重視大題材和重要題材,這些大題材和重要題材演出效果當然也很好,觀眾永遠需要這些劇目。但同時我們要學習臺灣劇目建設中的創作多樣化。注重不同題材的創作,包括民間傳說、家長里短。我們要往人性的深處去開掘,往情感的深處去開掘,往文化的深處去開掘。
加強人才培養,做好戲劇理論研究
鄭曜昌說:怎樣使服裝道具可以重復多次使用?人才在哪里?他什么時候有空閑?我們把倉儲物流的概念植入管理,科技管理臺灣40多個劇團,服務共享節約資源,這就是創新的價值。
張大新稱當下需要加強人才培養,戲劇理論研究相對薄弱。教師不會寫劇本、不懂戲的尷尬局面已經改善。河南大學戲劇學院有能力有義務培養包括臺灣在內的省內外豫劇聲腔人才,這對戲劇整體的提升和傳播將起到很好地推動作用。戲劇進校園活動提高了大家對豫劇的認知、理解、觀賞。
鄭雷稱洛河本是黃河的一支流,但它發展壯大后并稱為河洛。這恰似臺灣豫劇和大陸豫劇的關系。臺灣豫劇來自大陸,但他自成體系、自成一格后,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鑒。大陸的文風、學風特征是大而化之。海外、臺灣的文風、學風特征是從深細處研究,我們可以學習他們的細微入手,以小見大的創作手法。在臺灣,跨文化改編已成為一種現象,它是在東西方之間找一個結合點,古裝戲改變是在古今文化之間找一個結合點,這是一個現代轉化的問題。
李樹建稱本屆豫劇節參加的省份最多,參加的基層院團最多。他贊賞臺灣豫劇團持續創新、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他表示河南豫劇院絕不辜負省文化廳的厚望,為兩岸培養更多的優秀青年演員,為提升豫劇整體水平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