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晚,正在熱播的CCTV-3《國家寶藏》節目迎來了河南博物院專場,婦好鸮尊、云紋銅禁、賈湖骨笛三件鎮館之寶展出,再次向世人展示了河南歷史的悠久、文化的博大精深。
《國家寶藏》將千千萬萬觀眾的目光吸引到神秘的文物領域,不僅向社會大眾普及了文物知識,而且讓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浸潤廣大觀眾。《國家寶藏》的走紅,證明了文物知識的傳播不僅需要明星成為文物“守護人”,更需要通過明星的帶動作用,使更多觀眾加入“守護人”行列。《國家寶藏》受到社會各界追捧也給人以啟示:面對時代的發展、形勢的變化,文物“看門人”也需要把握時代脈搏,緊跟社會、科技發展,運用新式思維,創新傳播方式,弘揚傳統文化,傳承中華精神。
1
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亮相《國家寶藏》
中國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是誰?中國失蠟法鑄造工藝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中國最早的吹奏樂器是什么?帶著這些疑問,觀眾迎來了《國家寶藏》河南博物院專場。河南博物院的三件鎮館之寶——婦好鸮尊、云紋銅禁、賈湖骨笛華麗亮相。三位國寶“守護人”傾情演繹三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看到《國家寶藏》宣傳片,我就對這個節目充滿期待。觀看之后,節目傳遞出來的人文精神、家國情懷讓我十分感動!”在鄭州讀大三的男孩劉偉生說。
據了解,河南博物院是國家首批八個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館藏文物17萬余件,收藏文物上至舊石器時代,下迄近現代文物。尤其是在陶瓷器、青銅器、玉器、石刻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成為館藏文物中的一大特色。這次展出的三件文物,究竟有什么樣的特殊之處才能脫穎而出呢?
河南博物院院長、《國家寶藏》節目中河南博物院“看門人”馬蕭林在接受大河報記者獨家采訪時介紹說:“這三件文物各有特點,入選是因為最能體現河南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起源。”他介紹說,婦好鸮尊于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器物造型生動、紋飾繁縟,把現實生活寫照與藝術夸張巧妙結合,蘊含著先民豐富的想象力和藝術創造力;云紋銅禁的“前世”和“今生”充滿了傳奇,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2號春秋楚墓,是目前經科學發掘的最早禁類器物,見證中國第一個禁酒時代,反映古人治國理政的智慧;賈湖骨笛距今八千多年,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可吹奏管樂器,改寫了中國音樂史,堪稱中國古代音樂文明史的奇跡,也是世界音樂文明的杰出代表。
2
小鮮肉“守護”老古董引來觀眾點贊
12月3日,央視出品的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首度開播便引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高達9.3,接近80%的觀眾給予5星好評。
《國家寶藏》嘉賓陣容堪稱豪華:九大博物館館長現場指導;大量引入當紅明星,邀請“鐵齒銅牙”張國立擔任1號講解員。
“解說詞磅礴大氣,整個節目的敘事結構和舞美效果都非常好。起初看預告片,是因為有我喜歡的明星;看了之后,感覺這個節目不僅有觀賞性,而且能學到知識。”鄭州市民趙女士說。
據《國家寶藏》節目制片人、總導演于蕾介紹:“經過兩年時間的精心打磨和難以計數的推倒重來,最終,確定了‘紀錄式綜藝語態’的表現形式,由明星擔任‘國寶守護人’講述國寶的前世,而考古學者、文博人員、講解員作為‘今生人物’講述國寶的當下,用小品講故事的形式串聯,穿越古今,串起了國寶的前世今生。”
節目的設置,從一開始就吊足了觀眾的“胃口”。1號講解員張國立在《國家寶藏》節目中的第一句話是:“如此炫酷的開場,一看我們就是個年輕的節目。我們有多年輕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這種反差萌的臺詞和語氣使觀眾在新奇中,增添了觀看的興趣。
在鄭州從事影視制作十余年的姜丙磊說:“《國家寶藏》打破了文化類節目固有的創作思路,突破沉悶的電視手法,避免了單調的旁白或傳統字幕呈現,采用了情景劇的方式,把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融合應用,避免了傳統文化節目的枯燥。節目的創意是最大的亮點,中國的綜藝節目五花八門,但大多數是相同的題材、相似的模式。綜藝節目走到今天,如果在內容和形式上不加以創新,觀眾對于綜藝節目的關注度將會越來越低。《國家寶藏》的播出對于綜藝類節目就是一次很好的革新。”
3
河南博物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
隨著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人民對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文物作為文化的載體,也越來越受關注。
“河南博物院在主展館維修期間,周二到周五平均每天參觀人數都在3000人左右,周末能達到5000人。今年國慶長假期間,參觀人數最高一天達到1.6萬人,累計參觀人數7.6萬人,觀眾來自十多個省份。”馬蕭林院長說。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河南長期都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存。河南考古發掘的成果很多,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文物大部分都是考古發掘而來,不但代表了中原,甚至代表了中國當時的歷史藝術科學成就,“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河南博物院藏品眾多,怎么做才能使這些藏品能夠與更多的觀眾見面,將先人流傳下來的文化傳播到更廣的區域呢?
馬蕭林向記者介紹,為弘揚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更好的將河南文化推向全國、甚至全世界,河南博物院做了很多的創新和改革。在未來河南博物院還會從藏品和陳列手段以及宣傳教育方式進行轉變,使文物“活起來”。他說:“我們會把藏品借到外省,甚至送到國外展覽。比如,2013年河南文物局去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辦青銅器文物展,共組織了100多件青銅器。瑞典拍攝的文物宣傳片就把婦好鸮尊作為主打文物進行宣傳。”
世界文化是互融共通的,在堅持將河南文物推向世界的同時,河南博物院也將一些世界優秀文化遺產引入國內。近期,在河南博物院舉行了以“金字塔·不朽之宮”為主題的古埃及文物展,來自意大利都靈埃及博物館的144件套總計235件文物,和河南觀眾首次見面。“此次埃及文物展,我們邀請了研究埃及文化的相關專家開設專題講座,在多功能廳開講壇時,僅能容納450人的會場,來了600余人。”馬蕭林說。
4
傳承需要創新,文化需要守護
去年暑假,故宮博物院和騰訊合作推出的《穿越故宮來看你》H5小廣告在朋友圈刷屏。在小廣告中,朱棣大跳hip-hop舞蹈,一路出宮自拍,發朋友圈引來各方點贊。不僅如此,近年來故宮歷史人物的表情包在社交媒體傳播、歷史人物被制作成組圖集體賣萌,被年輕人設為手機壁紙進行二次傳播。
這些“新晉偶像”的背后推手是故宮院長單霽翔。自2012年接管故宮后,單霽翔就開始轉變故宮以往保守的傳播方式。在2013年,單霽翔組建了一只新媒體隊伍,專門負責整個故宮博物院的宣發推廣,并覆蓋微博、微信、APP、Instagram賬號,還有火爆互聯網的淘寶旗艦店、故宮博物院文創旗艦店等多個線上渠道。
全渠道覆蓋、社交化的趣味傳播,使故宮文化在年輕消費者群體里迅速傳播。據官方數據,2016年故宮的文創產品帶來了10個億的營收。2016年故宮文創產品達到了9170種,目前,故宮淘寶官博粉絲86萬,淘寶旗艦店店鋪粉絲176萬。
故宮創新不斷,河南文物界也緊隨時代潮流起舞。馬蕭林說,河南博物院在傳統推廣的同時,引進高新技術,增強觀眾觀看的趣味性。比如AR技術,拿手機對著文物掃一掃,就能360度觀看文物,讓文物動起來。“以后也會逐漸增加一些文創產品,拿回家看,通過手機掃描,就能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馬蕭林說,“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努力吸引年輕人對文物的關注。年輕人是社會的未來、國家的希望,文化的傳承需要年輕人來努力。”
溫馨提醒
《國家寶藏》節目中的前世傳奇大多是基于史實而虛構創作的故事,有其合情合理性,但不一定是真實的歷史故事。觀看節目的關注點可放在文物的出土背景或傳世歷程,文物自身的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以及文物給人們帶來的啟示等方面。通過觀看一件文物,了解和認識文物背后的人、社會、國家等不同層面的歷史信息。作者:何洪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