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河南省博物院考古盲盒到清明上河圖沉浸式體驗,再到今年出圈的河南春晚《唐宮夜宴》,都將古今融合打在大眾審美點上,既高級又接地氣。
“鬢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2021年河南春晚《唐宮夜宴》僅16日單個視頻片段在社交平臺就累計千萬次觀看,相關話題數據也在持續增長。“河南春晚出圈”“河南春晚真中”等留言活躍在各大網站。
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是激發華人文化共鳴的根本
文藝作品需圍繞中國傳統文化底蘊進行創作,優秀傳統文化應通過好的文藝作品展示內核。春節晚會作為當前高度集中且廣受歡迎的藝術形式,春節晚會好不好看取決于它集中的內容是否具有可看性,其內核和實質能不能引發人們的文化共鳴與自覺。
“河南春晚之所以廣受贊譽,其支撐點是黃河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出彩河南的精神風貌,為大力弘揚黃河文化提供了啟示,為推進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探索了路徑。”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說,河南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文化自信、文化優勢,我們必須進一步深挖黃河文化,弘揚民族精神,講好黃河故事。
河南廣播電視臺負責人表示,作為河南省的省屬主流媒體,河南廣電始終把講好‘黃河故事’作為內容生產的第一要務來抓。圍繞這一大背景,導演組為2021年河南春晚確定了“于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在傳承基礎上不斷創新”的總基調,立足兼收并蓄五千年文明的“黃河文化”進行內容創作。
作為創作者,也需要引導觀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地位、內容具備一定的認識和把握,因此好的文藝作品理應擔負起喚醒觀眾文化自覺的責任。
如《唐宮夜宴》從舞蹈的編排到場景的展示,從演員的妝容到身上的服飾都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它以黃河文化、中原精神、民族文化為根基,以一組黃色、綠色為主色調的唐三彩樂俑為原點,對唐代服飾、色彩、形態以及文化之美進行了高度還原,充分彰顯了令人震撼的黃河文化之美。
更為出彩的是,《唐宮夜宴》將《搗練圖》《簪花仕女圖》《山東徐敏行墓壁畫備騎出行圖》《千里江山圖》以及出土于河南的婦好鸮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等文物融于場景,舞者猶如穿行于古畫之中,將觀眾代入大美華夏獨有的美學空間,彰顯出華夏文明天然的自信心與自豪感。
因而一些“風吹仙袂飄飖舉,猶似霓裳羽衣舞”“唐朝少女的博物館奇妙夜”,出現在評論和彈幕中,網友毫不吝惜自己的贊美之詞。更有不少人點贊其“不迎合、不媚俗、不煽情”,在堅守傳統中大膽創新,讓民族藝術、傳統文化彰顯出強大的時代活力。
在英國倫敦的留學生陳柏君同學觀看了《唐宮夜宴》后感慨頗多。他說,唐朝的服飾、服裝、文化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中非常強盛。但她的韓國同學卻誤認為唐裝是韓國的,而且一直對此深信不疑。把《唐宮夜宴》發給同學,他才知道中國是包括唐裝在內的唐文化的發源地。
比利時華商時報主編姚偉女士是河南鄭州人。當她看到《唐宮夜宴》時,非常震撼。她說,《唐宮夜宴》美在青春,美在真實,滿眼都是厚重的中華歷史文化。它是形式與內容、主觀與客觀的雙重美。厚重的文化,滋養并觸動了民族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與追求。
“看了《唐宮夜宴》,激發我一個夢想,那就是我一定要到河南博物院去看看,盡情瀏覽厚重的黃河文化!”旅居加拿大多年的媒體人李娜說。
用技術活化傳統文化資源,帶給觀眾視聽盛宴
如果說文化自信為《唐宮夜宴》《天地之中》注入了靈魂,技術賦能則讓這場河南春晚變得活靈活現,成為炫酷年輕人可以get到的視覺盛宴。
《唐宮夜宴》是由2020年鄭州歌舞劇院在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中的參賽作品《唐俑》改編而來。河南衛視春晚總導演陳雷介紹說,改編后的“唐宮夜宴”并未對本就具有韻味的舞蹈進行大的改編,只是調整了時長,加入了水墨畫、國寶、VR等特效,讓虛擬場景和舞臺結合,盡量從電視包裝的角度給這支舞的呈現效果加分。
在技術傳播方面,河南衛視春晚也采取了與傳統電視類節目不同的做法。“2月10日晚,我們的電視直播是19點30分開始,而在快手上19點就開始直播。移動端比大屏端提前半小時開播,要放在以往,很少人敢這么干。”
在河南廣播電視臺相關負責人看來,“移動端提前半小時開播”,正充分體現了傳統媒體主動適應新傳播形勢的改革思路。近年來,河南廣電積極探索“守正創新、融合傳播、移動優先、互通互聯”發展道路,變傳統電視媒體的“重裝出擊”為“輕裝上陣”,在移動傳播、媒體融合方面釋放出強大活力。
河南省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表示,“這個節目讓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讓樂傭、樂舞圖動起來,把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懷和藝術神韻深入到社會公眾的心中,滋養人們的精神世界。”
正是高科技在河南春晚舞臺的靈活運用,讓一塊地板、一個空間組成的傳統舞臺,升級成為擁有無限可能的更為立體的宇宙空間,打造更為唯美、多元、多維度的視覺美術效果。同時,以現代電視晚會的綜藝手法,科技感十足的視覺包裝,將厚重文化輕松表達,古典文明時尚表達,用強烈的共情、共鳴感打動觀眾,增強文化自信心,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這些視覺凸顯的節目也是河南春晚做融媒體樣態概念呈現的一次嘗試。
用藝術再現傳統文化資源,契合人們精神訴求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一條潤澤萬物生靈、亙古奔騰不息的文化之河。
“我們認為,厚重的歷史文化不應僅陳列在博物館里,更應當用多元素的藝術手法加工提煉并傳揚下去。”河南廣播電視臺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道。
拿《唐宮夜宴》來說,當看到博物館里極具特點的樂舞傭造型后,編導開始思考如何用藝術手法讓唐代舞樂俑背后的歷史“活起來”。最終確定14名女舞蹈演員用婀娜多姿、秀逸韻致的舞姿,將大唐盛世的傳統文化形象進行呈現。
不僅如此,穿著宇航服打太極的太極表演《天地之中》,國樂大師方錦龍吹響千年骨笛、與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以及電聲樂隊合作的《國樂新春暢想曲》,都以融合古今的大氣創作被網友PICK,盛贊為“現代文化與古代文化的完美交融!”
河南春晚總導演陳雷介紹,《唐宮夜宴》作為河南本土打造的作品,植根于河南厚重的黃河文化,又以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呈現,這樣的舞蹈作品并不多見。晚會融入太極八卦、宇宙星辰、飛天夢想以及我國的航天事業等元素,磅礴大氣、氣韻十足,通過細節將古人智慧和文化血脈之美傳承至今,喚起了觀眾強烈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另外,晚會節目還融入了“融媒體+”概念,放大了節目本身。
著名評論家、文化學者,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認為, 黃河是中國文化的象征,黃河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基本根脈。中華文化的基礎就是黃河文化。中華文明探源,會上溯至夏、商、周。河南又是一個文化資源大省,是河南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基礎。《唐宮夜宴》這個節目,把傳統的文化資源,以“現代表達”的形式呈現,完成了非常好的藝術表達,給我們利用文化資源提供了良好的啟示。故宮開發的文創產品這些年也掀起了一股熱潮,這說明,社會公眾對傳統文化是非常有興趣的。但這些年我們對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上往往要么求高求雅,要么惡搞媚俗,沒有找到面向大眾的良好形式。
河南省文學院簽約作家、鄭州市作協副主席八月天認為,舞蹈《唐宮夜宴》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正是人們精神訴求與中原人文精神、黃河文化之美的高度契合與共鳴。
八月天表示,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黃河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滲透在社會的角角落落,滲透在炎黃子孫的血脈中,滲透在黃河流域的風土民情,也滲透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新時代講好“黃河故事”,就是發現、挖掘、謳歌黃河文化之美,呈現黃河人文精神的精髓。這也是對“中國故事”的拓展與補充。
想到去年河南博物院打造的文創產品“考古盲盒”,將盲盒概念與承載歷史的文物結合起來。把青銅器、通鑒等“微縮文物”埋入土中,吸引年輕人去“挖文物”,就是用好用活文化資源的例證。
面對厚重的文化資源,在現代條件下只有進行藝術表達和再現,才能取得好的傳播效果,才能走進新生代的內心。而《唐宮夜宴》的成功是傳統文化資源在現代條件下進行藝術再現的有功嘗試。
“河南春晚秉承認真對待文化的態度,將傳統與技術,高雅與平白,莊重與俏皮結合其中。”在陳雷看來,2021河南春晚的基本原則是“華夏文明現代表達”,從古老厚重的寶貴文化中萃取我們想要表達的精華部分,以新的藝術表達方式呈現,展現一種鼎立潮頭的文化自信。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勝昔 崔志堅 見習記者 杜倩 通訊員 劉少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