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清凈化城塔是六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巴丹益希(1738—1780)的衣冠塔,位于北京西黃寺內,是西黃寺的標志性建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黃寺是北京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始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是清政府為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1617—1682)晉京朝見順治皇帝時供其駐錫(僧人出行,以錫杖自隨,故稱僧侶住止為駐錫。下同——編者注)而建造的,后成為清代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在京駐錫地。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為表明擁護清中央政府治藏政策和反對帝國主義入侵西藏的堅定立場,六世班禪額爾德尼啟程東行,為乾隆皇帝祝壽,當年九月來京,駐錫西黃寺。十一月初二日下午,因天花于西黃寺內圓寂。為表彰六世班禪愛國愛教的無量功德,乾隆下令于西黃寺西偏建清凈化城塔及清凈化城塔院,塔內葬六世班禪衣冠經咒等物,以示褒揚。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一月,塔及塔院建成,乾隆御書《清凈化城塔記》,以示紀念。這便是西黃寺清凈化城塔及清凈化城塔院的由來,后亦稱西黃寺為清凈化城。
清凈化城塔和清凈化城塔院是西黃寺保留至今的唯一歷史遺址,尤其是清凈化城塔名揚中外,成為西黃寺傳世的標志和歷史象征。清凈化城塔建筑群由塔前牌樓、護塔獸、塔、塔后牌樓以及東西碑亭組成,是漢、藏以及印度等佛教建筑藝術的完美結合,主塔的結構和形制是藏傳佛教佛塔的建筑式樣,而整塔的布局及總體結構則采取了印度的菩提伽耶式,塔上花紋裝飾、圖案造型等是漢族藝術的傳統手法。這種三位一體、融會諸家藝術風格的建筑方式,成為我國清代佛塔建筑藝術上的杰作,也是邊疆民族同中原民族親密凝聚的象征。
塔前塔后牌樓,建筑形式相同,均呈屋宇式,主要以漢白玉石建成,并雕有梵文“六字真言”和精美的“八瑞相”圖案,在北京古建筑中獨樹一幟,特色鮮明。
前后牌樓內外兩側共有四幅楹聯,均為乾隆御筆。乾隆皇帝自幼與三世章嘉·若必多吉活佛(1717—1786)等人讀書、研習佛法多年,具有較高佛學造詣。所題清凈化城塔楹聯,將對六世班禪的高度評價寓于佛學術語之中,構思巧妙,深入淺出,情境生動,意蘊深刻,既反映出了乾隆皇帝對六世班禪的褒獎,也反映出了乾隆皇帝對清凈化城塔院寄予的厚望。
塔前牌樓陽面楹聯
塔前牌樓陽面楹聯為:“香界吉云開佛日輝懸恒普照;法輪圓鏡轉智珠朗印妙同參”。橫批為“慧因最上”。
所謂“香界”,為“香林法界”之略,指寺院,在此指清凈化城。“佛日”為佛教術語,因佛能除眾生之昏暗、破眾生之迷惘,故喻佛為佛日。“圓鏡”為佛教術語,有“大圓鏡智”之說,比喻佛法猶如大圓鏡,既可顯眾生像,使眾生鑒凈無垢,光明遍照;又可使眾生處凈而不動搖,以至自心圓明。“智珠”即智慧明珠,在此比喻佛法。所謂“印”指眾生的善根佛性,類于“法印”。“慧因”,觀達佛法為“慧”,依靠佛力為“因”,指以佛法的幫助而獲福德的因緣。
上下聯字面意思是,香界、吉云競相開放,佛日與陽光將永久地普照世間;法輪、圓鏡競相奔轉,佛法智慧與眾生善根佛性將美妙地結合在一起。橫批“慧因最上”的意思是說佛性因緣是最重要的。
乾隆皇帝在此借佛教術語,將清凈化城塔院的落成與吉云開放相提并論,襯托出了塔院的莊嚴與吉祥;將六世班禪的無量功德以佛日、陽光相比喻,希望六世班禪的愛國愛教功績永耀神州。同時以“法輪”“圓鏡”比喻六世班禪的智慧和修養能夠照亮眾生的善根佛性,能夠引導眾生將自己的善緣善愿與佛法智慧結合在一起。“慧因最上”既強調了佛性因緣的重要,又喻示著六世班禪與祖國內地的殊勝因緣。
塔前牌樓陰面楹聯
塔前牌樓陰面楹聯為:“象教演浮提常住因緣萬歸一;鷲光印乾竺大乘示現幻皆真”。橫批是“妙諦真空”。
所謂“象教”即佛教。“浮提”即“閻浮提”之略,為佛教宇宙觀“瞻部洲”之意,可理解為世界。所謂“鷲”指文殊圣境靈鷲峰;“乾竺”即“天竺”,為印度的別稱,這里借指清凈化城。“幻皆真”源自佛教術語“真幻不二”,闡述的是幻即是真的佛法之理和以幻悟真的般若空觀智慧。“妙諦”即指佛教的完美真理;所謂“空”是佛教術語,即佛教所認為的世間萬物都是依因緣而生,不是實有的,所以自性為空。
上下聯字面意思是,佛教弘揚于世間,警示眾生各種因緣諸種事物和現象總歸一統;佛居圣地的光輝映照著清凈化城,大乘佛教所演示的教法可謂真幻不二。橫批“妙諦真空”意為佛教的深奧妙理在于真空不空、妙有非有。
乾隆皇帝借宣揚佛法“常住因緣萬歸一”,稱贊六世班禪以身演教的高超境界,與其在《清凈化城塔記》中贊揚六世班禪“生滅同源,來去一法,遂乃入寂,莫非宣教”以及“有為者非法、常住者非道”遙相呼應,相得益彰。同時,乾隆借大乘佛法的“真幻不二”之理,贊頌了六世班禪對大乘佛法“闡宗風、揚妙諦”的熾熱感情,以及所示現的“虛空非虛空”的佛法妙理。此聯從總體上贊揚了六世班禪以身入寂所演示的諸種教法,并以此稱贊了六世班禪的愛教情懷。
塔后牌樓陽面楹聯
塔后牌樓陽面楹聯為:“圓滿證前身無量人天足歡喜;光明呈寶地總持龍象護莊嚴”。橫批為“圓覺光音”。
所謂“寶地”指清凈化城;“總持”即持善不失、持惡不起之意。佛教認為,菩薩修法具有聞教法不忘、諸法理不失,除眾生之災、實相不失之德,故稱為“總持”。“總持”的另一種解釋是統領一切法門,佛教以菩薩有總持之德無量,具有法、義、咒、忍之四總持,故又稱為“總持之法門”。所謂“龍象”,佛教以龍和象力量最大來比喻佛和羅漢,并以此比喻佛法或護法。“莊嚴”,佛教上有二義,德義所強調的是愛教、愛國、愛人民、愛一切有情眾生;飾義所強調的是以善美飾國土、以功德飾法身,使佛法清凈、使佛身光明。“圓覺”,為佛教術語,又稱“覺行圓滿”,是佛教中覺的三種境界之一,指自覺覺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達到最高的、最圓滿的境地。
上下聯的意思是,六世班禪圓滿悟道解脫,廣大無邊的天上人間皆大歡喜;其愛國愛教的無量功德光耀清凈化城,將指引僧眾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橫批“圓覺光音”意指六世班禪覺行圓滿。
乾隆在此直接用佛教術語贊頌了六世班禪愛國愛教的無量功德,并希望六世班禪成為僧眾的楷模,其圓滿覺行可指引僧眾,化導有情。
塔后牌樓陰面楹聯
塔后牌樓陰面楹聯為:“水月映禪心金粟影臨清凈地;露珠明法鏡妙鬘云現吉祥光”。橫批為:“華嚴海會”。
所謂“水月”,比喻諸法無常不住、變幻而無實體,如《智度論》上說“解了諸法如水中月,鏡中像”。所謂“禪”,漢語意為“靜慮”“思維修”“棄惡”等,佛教中因“禪”而成“禪宗”一派,自稱“傳佛心印”,以覺悟眾生本有之佛性為目的,“禪心”即清凈寂定的心境。“金粟”,為過去佛名,即“金粟如來”者。所謂“露珠”即甘露,佛教將如來教法喻為甘露。《法華經》上說,“我世尊無能及者,安穩眾生故現于世,為大眾說甘露凈法。”“法鏡”,即喻佛法為鏡,能照徹萬物。所謂“妙鬘云”,本指如美人發一般美妙的云,在此比喻六世班禪。乾隆在《清凈化城塔記》中稱贊班禪時有“又如寶鬘云,須臾即時滅”的詩句。“華嚴”,指證得大方廣之理的佛,即其功德如華可莊嚴佛果和法身,有時也指《大方廣佛華嚴經》。
上下聯的意思是,正像無常諸法映照眾生佛性一樣,金粟如來光臨清凈化城;正像如來教法能夠照亮法鏡一樣,六世班禪顯現出吉祥之光。橫批“華嚴海會”意為華嚴妙理深廣如海。
乾隆在此將六世班禪隱喻為金粟如來,并以佛教術語喻示六世班禪的光輝將永遠照耀信眾的心靈,永遠指引僧眾的行動。
乾隆御題清凈化城塔楹聯,以清凈化城塔及塔院的落成為殊勝因緣,贊頌了六世班禪的佛學智慧和修養;通過贊揚六世班禪以身演教的高超境界,彰顯了六世班禪的愛教情懷;通過肯定六世班禪的圓滿覺行,贊揚了六世班禪的愛國行動;最后以六世班禪所演妙理為吉祥之光,希望其愛國愛教功德能夠發揚光大。楹聯表現了乾隆皇帝對六世班禪的贊揚有加和愛護之誠,也深刻反映出修建清凈化城塔的重要意義。清凈化城塔是六世班禪愛國愛教的象征,乾隆御題清凈化城塔楹聯與清凈化城塔一樣,已成為藏傳佛教界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的歷史見證。李德成(作者單位: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原標題:清凈化城塔楹聯解讀乾隆御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