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劇《風雨祠堂》劇照
甬 文
寧波,簡稱甬。甬劇,顧名思義,就是用寧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戲曲劇種。甬劇是從寧波的田間地頭孕育出來的,一直是寧波最具地域性和代表性的戲曲劇種。它最早在寧波及附近地區演唱,清乾嘉年間時稱串客,后來又被稱為寧波灘簧、四明文戲、改良甬劇,最終才定名為甬劇。在寧波人眼中,甬劇凝聚了城市的民俗風情和歷史。
“六十風雨非尋常,根植沃土沐陽光。”寧波市甬劇團承載了眾多甬劇觀眾的期望。徐鳳仙、金玉蘭、曹定英、楊柳汀、楊佳玲、王錦文、沃幸康……一代代甬劇名角,傾盡畢生韶華,為的只是能保護、傳承、發揚這一地方文化。目前,甬劇專業表演團體僅存寧波市甬劇團一家,有“天下第一團”之稱。
2008年,甬劇正式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加強保護,2011年寧波市成立了甬劇傳習中心,2013年還建成了甬劇微型博物館,將珍貴的文史資料收入其中。寧波市政府和主管部門在經費上均加大了投入力度,市財政每年下撥200萬元保護專項資金,用于甬劇的日常保護工作。為從小培養孩子對甬劇的興趣,傳習中心還在橫街鎮中心幼兒園、江北育才小學、望江小學設立了甬劇傳承基地,委派團內業務骨干到校園內進行手把手教學,目前,已有不少學生能夠上舞臺演出。
寧波市甬劇演出足跡遍及寧波各縣(市)區鄉村,每年赴全市各地演出均在150場以上,并遠赴西安、上海、紹興、杭州和我國香港、臺灣等地演出。甬劇還走向海外,被邀請到德國、奧地利、匈牙利、韓國等國家演出。
2012年,傳習中心啟動了甬劇老藝人搶救性保護工程,通過走訪在世的高齡老藝人,搜集到一批珍貴的唱片、劇本、劇照等實物資料,包括在戲曲舞臺上已消失多年的“甬劇傳統七十二小戲”。“甬劇傳統七十二小戲”是甬劇的早期劇目,曾流傳很廣,但因種種原因絕跡舞臺。2013年,根據收集的資料,當地重點整理出《拔蘭花》等4出小戲,并邀請尚健在的甬劇老藝人出山,原汁原味地呈現在舞臺上。(原標題:甬劇:出人出戲聲自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