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靈渠兩岸萬木蔥蘢,古樹參天,游船在碧波里劃行,蕩出一圈圈波紋。清流潺潺的古渠默默灌溉著周邊萬頃農田,小橋下的婦人正專注地洗著衣衫。”這是“背包客”楊先生2013年12月20日網絡日記的開頭。接連幾天,專程從北京來的楊先生就“徘徊”在靈渠兩岸,為的是“觸摸秦人的歷史,感受寧靜的神韻”。
然而,這種寧靜正在悄然改變。自2012年底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之后,廣西興安靈渠越來越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睞。桂林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黃立平表示,隨著靈渠申遺工作的推進和桂林創建國際旅游勝地工作的深入,靈渠將得到更好的保護,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靈渠的千年風骨
兩千年前,秦王嬴政發兵大舉進攻嶺南的百越之地,為通糧道在興安縣境內鑿開了一條極具軍事價值和科學水平的人工運河——靈渠,這條渠道不僅巧妙地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也助力秦王統一了中國。靈渠全長37公里,主要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與都江堰工程結構形制相似,分沙泄洪原理相同,古人的智慧使這里枯水不旱、洪水不淹。
景區導游介紹,靈渠的連接還推動了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融合,正因這獨具匠心的設計,地理位置的獨特,靈渠與四川都江堰、陜西鄭國渠一起被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1941年湘桂鐵路通車后,靈渠在航運方面的作用逐漸被取代,近代主要是以灌溉為主,現今仍承擔著灌溉和供水的任務。”桂林國悅靈渠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主任蔣秋云說。
亭臺廊榭錯落有致、秦漢建筑氣勢恢宏、市井風情觸手可及……2002年,為重現千年前的歷史文化,靈渠邊上開始重建秦城水街和秦王行宮。2005年,水街的開街讓興安旅游業快速發展。
文化旅游路在何方
靈渠雖與都江堰、兵馬俑、長城同為秦朝的大工程,后者如今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旅游景點,但靈渠卻是“養在深閨人未識”。
“宣傳做得還不夠,2012年來靈渠的游客只有十幾萬人。”蔣秋云告訴記者,靈渠作為旅游景點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開發,但市場宣傳一直定位于水利工程范圍內,景區的歷史文化內涵挖掘不足,且一直以保護靈渠原生態自然面貌作為首要,對周邊原始森林的環境未能很好利用,旅游服務內容單一。
“靈渠雖然漂亮,但是逛完鏵嘴、大小天平、水街和秦王行宮幾個特別的點,拍個照,用不了一天也就游完了。”從廣東來靈渠旅游的小張正收起相機準備前往下一站陽朔。他說,靈渠和水街的古色古香其實比陽朔西街更有歷史價值,卻沒有什么特色的商鋪和旅社落腳休息,也沒有象征性的旅游商品可以留作紀念。
小顧是當地居民,她告訴記者,水街重建那幾年非常熱鬧,經常有民俗文化活動,兩邊各類商鋪也很多,而這幾年的規劃和管理欠缺新意,現在都變成了“早上米粉一條街,晚上燒烤一條街”。
桂林旅游專科高等學院副教授秦春林表示,目前靈渠旅游的開發,主要是以靜態的、展示性的觀賞為主,這種方式游客逗留的時間短、花費小,也難以吸引回頭客。“靈渠應積極開拓和探索一些體驗性的文化活動,讓游客通過視覺、味覺、聽覺等全方位的參與或體驗,真正體會靈渠文化的精深。”秦春林說。
在申遺的路上
“我們看好靈渠這次的申遺。”2013年2月,國內20多位經驗豐富的申遺專家在靈渠實地調研時表示,靈渠申遺要素完整,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實用價值,申遺條件成熟。2012年11月,靈渠被國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由此,靈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家住水街的艾大爺告訴記者,事實上,祖祖輩輩有很多關于靈渠的歷史故事,但“游客看到的只是遺址和自然風光,甚至本地人對這些故事也越來越沒有興趣。”他期待通過申遺可以改變這種現狀。
自靈渠申遺啟動以來,興安縣在編撰靈渠保護規劃、組織靈渠文化論壇系列活動、治理周邊環境、清淤河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左志強是興安縣博物館副館長。在他看來,申遺是中國向聯合國組織申報文化遺產,也是向全世界做的一個承諾。“申遺就要讓更多的老百姓知道靈渠的重要性,了解靈渠的歷史文化,增強大家對靈渠保護的意識,并參與到宣傳、保護和開發當中。”左志強說。
“靈渠在桂林建設國際旅游勝地當中舉足輕重。”桂林市文化局局長唐建林認為,靈渠申遺會提升靈渠乃至桂林旅游勝地的知名度,對桂林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意義重大。“從平遙古城、云南麗江古城等遺產地的發展來看,如果能申遺成功,之后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都難以估量。”(記者 李舒)(原標題:廣西靈渠申遺:秦王嬴政建 促中原嶺南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