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苦聰人是拉祜族的一支,隸屬我國境內人口較少民族。在城鎮化的過程中,他們所經歷的、承受的往往比我國其他地區或民族的人要復雜一些,其轉型不僅體現在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經濟方式上,更重要的是在信仰上和文化上。從遷居后的苦聰村人的生活看,他們從傳統的自然村落,到政府指導下的新村的建立,再到城鎮化的村落共同體的形成,苦聰人始終在調整自己,努力實現——
黨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鎮化是我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戰略舉措。在農村人口向城市遷徙的過程中,自然村落走向新型城鎮,是繼承和重建的過程,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對接的過程。文化是新型城鎮化的靈魂和內在精神力量,這就要求在城鎮化過程中,文化的重建必須找到適合來自不同村落或地區所有人認同和接受的文化,這種文化對民眾生活的傳承、沿襲和發展具有核心作用和關鍵意義。
筆者試以云南省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以下簡稱鎮沅縣)苦聰新村的畬皅節重建為例,以此揭示在城鎮化過程中,人口較少民族其核心象征文化重建的重要意義。
苦聰人自稱“鍋挫”,是一個居住在云南南部哀牢山地區的族群。1987年,苦聰人被認定為拉祜族的一支。全國共有苦聰人約3萬人,其中鎮沅縣就有1.5萬人,約占人口總數的一半。
因苦聰人長期隱居深山與世隔絕,其生產生活水平與外界相差較大。2005年,新華社題為《云南鎮沅苦聰人生活依然貧困》的報道引起了時任總理溫家寶的關注,他就改善苦聰人的生活做了專門批示。自此,當地針對苦聰人進行的整村推進和異地搬遷等扶貧項目得以大力實施。
2007年,部分苦聰人從哀牢山深處搬遷到一個距縣城約10公里的新村,這里交通便利,共接收特困苦聰人200戶998人,是鎮沅苦聰人異地搬遷項目中最集中的安置點。然而新生活剛開始的時候,苦聰人在精神文化上有諸多的不適應,因此苦聰人的核心象征文化——畬皅節在這一背景下被重建。
畬皅節——法定民族節日
畬皅節,漢語稱為祭竜,是苦聰人集祭神儀式、接親待友、跳歌唱曲等多種民俗活動于一體的節日。《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志》中記載:“祭竜屬全寨性的習俗活動,從每年臘月三十日算起,第一個屬羊的日子為頭竜,當天,每戶來1人帶上1碗米匯集在竜樹下祭獻;二月第一天屬牛日又祭,三月第一天屬牛日再祭。”拉祜人認為不祭竜,莊稼長不好,人會生病,畜禽會遭瘟疫。畬皅節關乎村民一年的生活平穩以及生產富足,對苦聰人的日常生活發揮著重要影響,是苦聰人信仰與文化體系中的核心部分。
畬皅節是苦聰人節日體系中唯一一個必須由村落群體成員共同參與的節日。每年畬皅節期間,村民都必須履行自己作為村落共同體一員的責任,自覺地參與祭祀神靈的儀式活動。“竜神”是他們所信奉的所有神靈中最大的神靈,對其的敬或不敬不僅關乎村民個人的利益,還關乎整個村落共同體的整體利益。這使畬皅節祭祀儀式中所包含的社會價值體系上升到了“道德規范”的范疇。
此外,畬皅節中除了莊嚴而神圣的祭祀神靈儀式,還包括結親待客和跳歌等節日活動。這些節日活動為村民建立起了人際交流空間,從而使畬皅節成為苦聰人生活中進行人情維系與擇偶的重要交際方式。目前,畬皅節已被設定為鎮沅縣拉祜族的法定民族節日。
在新村建構新的節日傳統
苦聰新村建成后,考慮到苦聰移民搬遷后文化適應的問題,在新村重建畬皅節成為當地政府和村民的共同訴求。在政府的支持下,最初由苦聰地方精英吳小生和羅富良具體組織籌備和實施工作。他們在原有苦聰人畬皅節節日傳統的基礎上,通過對畬皅節節日祭祀地點的選擇、節日活動的定型、節日主持者畬比謀的選定和培訓等,在苦聰新村建構成新的村落節日傳統。
鑒于畬比謀在畬皅節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選擇一位合適的畬比謀成為在苦聰新村重建畬皅節的重要保障。吳小生、羅富良和村干部商量之后,決定從新村的村民中選定王國富擔任“畬比謀”。王國富被選中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他通曉苦聰話,又是苦聰村中的長者;另一方面,他對宗教相關事務較為熱心,搬遷前曾長期參與老家一座觀音廟的祭祀活動。作為苦聰新村的畬比謀,與傳統苦聰村落不同的是,每年王國富可以從村里領取100元的補助。
自2007年舉行苦聰新村第一屆畬皅節至今,隨著節日被不斷重復操演,節日主體在記憶場域中也不斷地對節日進行調整,使之更契合于他們的當下生活。至2013年苦聰新村舉辦第七屆畬皅節時,畬皅節的節日傳統已與第一屆相比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通過幾年時間逐步過渡為如今較為穩定的節日傳統。
如今,苦聰新村的畬皅節已成為外界了解苦聰新村,乃至整個苦聰人群體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對苦聰新村內部而言,畬皅節則默默地承擔著建立新的村落文化與身份認同的重要使命。
營造村落文化的認同感
認同是與文化和身份緊密相連的概念。身份的認同需要通過文化來得以實現。人們通常把文化身份看做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持有的,同時也是某一具體的民族與生俱來的一系列特征。
畬皅節在苦聰新村的重建,是因為苦聰新村作為移民村,面臨著嚴重的民族認同和村落認同危機。畬皅節是苦聰人文化系統中的重要部分,通過在苦聰新村對畬皅節進行建構,村民們獲得了對民族文化和村落文化的認同,并進而建立起了對于村落成員身份的認同。
苦聰新村畬皅節的重建,在助力于村落認同的同時,更顯示出它對于苦聰新村村落社會的維穩與和諧所具有的巨大潛力,也向我們彰顯出民族傳統文化對于解決社會流動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所能發揮的巨大作用。當今社會的迅速發展與變遷,導致人口流動的普遍性,以及由之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如何合理利用民族傳統文化,發揮文化軟實力的社會功用,是學者們所肩負并應踐行的歷史使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苦聰新村村民們民族身份的認同還與畬皅節使村落共同體獲得利益相關。苦聰新村的畬皅節作為村落文化的象征,得到了政府和外界的極大支持和關注。每年畬皅節,政府都會給予相應的資金和物質的資助,當地新聞媒體也爭先前來報道。新村村民明白維持這一民族身份對于他們的發展大有裨益。因此,當政府和地方文人牽頭建構畬皅節節日傳統時,他們中的大部分也都積極地參與其中,希望通過民族節日傳統的建構和傳承,在村落內外建立起文化和民族認同,從而長期獲得“苦聰人”的身份給他們帶來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