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讓“非遺”走出“深閨”——貴州雷山縣“非遺”保護工作一瞥

2014/11/24 12:00:43 點擊數: 【字體:


讓“非遺”走出“深閨”——貴州雷山縣“非遺”保護工作一瞥

苗族婦女正在刺繡 張希才攝

    貴州省雷山縣,苗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4.2%以上。但在現代化的沖擊下,許多優秀的苗族傳統文化日漸瀕危。近年來,該縣大力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保護、傳承和發展,使得一批非遺走出“深閨”,一些淡出生活的民間藝術重新回到人們身邊,重新煥發生命力。

建立保護體系 培養“非遺”傳人

    年近50的楊光濱是被譽為“銀匠之村”的雷山縣西江鎮控拜村有名的銀匠,11歲就開始跟著父輩學銀飾加工,到他已是第五代。2007年,他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銀飾鍛造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成為省內外知名的“銀技大師”。從2008年開始,縣政府每年給予他1萬元傳承補助,幫助他每年帶出15名學徒。

    “賺錢不是目標,讓苗族銀飾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傳播,是我更樂意做的事。”楊光濱說。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珍貴的非遺,雷山縣建立了非遺申報工作機制。目前,該縣已有苗族蘆笙舞、銅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織錦技藝、苗醫藥、苗族鼓藏節等13項國家級非遺,是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最多的貧困縣。同時,他們還擁有16項省級非遺,70余項縣級非遺。該縣還命名和表彰了一批縣級民族民間歌師、技師、藝人等文化傳承人。目前,該縣已有各級非遺傳承人200余位。

    2000年以來,縣財政平均每年對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投入資金達150萬元,主要用于每年一屆的苗年節、民族民間文化書籍出版發行、民族民間藝人技師獎勵、民族村寨的改造與保護等。

“非遺”走進校園 催發新生力量

    雷山縣教育局局長劉俊介紹,為讓“非遺”后繼有人,該縣開展“非遺”入校育人活動。從2003年春季開學起,在全縣中小學開設民族文化課程,包括民族禮俗、民族歌舞、民族風情、民族器樂等內容,并將開展民族文化課程作為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考核評估內容。2008年11月,《雷山縣鄉土文化試用教材》出版發行,使全縣中小學校有了統一的民族文化教材。

    第一次走進雷山縣第二中學操場的人總會驚訝地發現,學生的早操竟是苗族舞蹈操。“這套操的動作全部來源于苗族勞動生活,學生們非常喜歡。比如擺裙起舞操,它的主要元素就是苗族的蘆笙舞。”編創這套苗族舞蹈操的吳呈金老師說。

    目前,雷山縣共有89所中小學校、649個班級開設了民族民間文化課,有2.3萬余名學生接受民族文化教育。

“非遺”形成產業 引導百姓參與

    “我要建一個有自己的品牌和標識的網站,還要到湖南、云南一帶去開連鎖店,以品牌店為平臺,帶動更多的人來從事銀飾加工。”小有名氣的“苗王銀莊”老板潘世龍雄心勃勃。現年37歲的潘世龍,是家族第六代銀飾加工傳承人,2001年畢業于貴州大學。2008年,看到大量游客涌進西江千戶苗寨,潘世龍便籌資10萬元開了家銀飾店,當年不僅收回成本,還賺了10多萬元。如今,“苗王銀莊”已贏得不少的回頭客,銀飾生意風生水起,去年贏利60多萬元。

    如今,雷山縣的“非遺”已不只是放在柜子里供人觀賞的展品,而是在家庭作坊、生產車間里變成特色產業,得到傳承、發展和創新。目前,該縣有1800余人從事銀飾品生產加工,年產50萬件,年產值8000萬元;2000余人從事刺繡產品生產,年產量12300余套,年產值400余萬元。

    從2000年開始,連續舉辦15次大型“苗年節”活動,使“中國·雷山苗年”成為全國知名文化旅游品牌。節日期間,各鄉鎮、中小學校都積極組隊參加銅鼓舞、蘆笙舞、板凳舞、苗族飛歌等表演,有力地促進了雷山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在政府的支持引導和百姓的積極參與下,雷山“非遺”已走出“深閨”,走向全國。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4-11-24)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