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執行秘書蕭麗娟近日在內地出席活動時,發表題為《歷久彌新:細說香港古建筑的活化利用》演講,表示香港特區政府于2008年推出的“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是香港活化歷史建筑工作的里程碑,并介紹了在該計劃下實現“活化”的香港建筑實例。
蕭麗娟表示,在香港特區2007到2008年的《施政報告》中,宣布一系列措施加強文物保護,其中包括活化歷史建筑計劃。從2007年到今年,特區政府先后共預留24億港元作歷史建筑保護工作,其中也包括對活化歷史建筑項目的資助。
“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以香港特區政府的閑置及沒有特別商業價值的建筑為主,并邀請非牟利機構提交建議書。政府希望通過該計劃,鼓勵社會和政府一起保護、利用古建筑,并創造就業機會。
特區政府為該計劃提供三方面的資助:一是承擔古建筑的維修費用,二是對于每一處古建筑每年只象征式收取1港元的租金;三是一次性撥款以資助活化后的古建筑的首兩年營運開支,上限為500萬港元。
此外,特區政府還會關注這些古建筑在計劃完成后,是否會開放給市民參觀、能不能把建筑的歷史重要性表現出來、是否可持續發展等。
據蕭麗娟介紹,目前“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已推出四期,共批出歷史建筑15項,其中8項已完成并對外開放,包括由前北九龍裁判法院改造成的“薩瓦納藝術設計學院(香港分校)”、由老大埔警察局改造為推廣保育低碳生活的教育中心“綠匯學苑”、由舊大澳警署改造的大澳文物酒店等。
在已批出的15項計劃中,政府收到超過200份的建議書,批出的資助約4500萬港元。批出的項目主要是作教育、訓練和文化用途,其中3個項目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蕭麗娟說,未來兩、三年,香港還將有多項“活化”歷史建筑的項目落成,包括將灣仔一組的唐樓建筑(無電梯的多層住宅)以“留人留屋”的新方式活化為“We嘩藍屋”,提供居所、餐飲服務、文化及教育活動及舉辦文物導賞團等;將前粉嶺裁判法院活化為“香港青年協會領袖發展中心”,為青年提供專業領袖訓練;原牛奶公司高級職員宿舍將活化為一座活的博物館,名為薄鳧林牧場,將舉辦主題導賞及工作坊等活動,以重現牛奶公司舊薄扶林牧場的歷史及運作情景等。
她還表示,隨著更多項目的落成,香港的“活化”歷史建筑更趨多元化,其中多個項目特別為年輕人、設計師和藝術家提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