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營以傳統文化特色街區的姿態進入人們的視野不過是近十年的事情,當年,它與北京眾多的胡同一樣,就是一條兩側有民居,中間道路供人、車通行的“胡同”。突然有一天,歷史給了它一個機遇:東對雍和宮,西通安定門,南靠國子監,北依二環路,中國傳統文化在這里交集,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這里是多好的發展地界兒啊?
于是,一些有商業頭腦的人抓住這個機遇,適時地打開了自家的房門,或自營或出租,把普通的民居變成了特色的店鋪。隨著五道營知名度的不斷提高,一些外地經營者,甚至是外國經營者也把目光投向這里,并使這里逐漸成為北京、全國知名的特色商業街區。
十年間,五道營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以胡同特色餐飲為主,特色小商品為輔的業態形式,把一條普通的北京胡同打造成了一個知度的商業街區。此后,這條商業街還成立了自己的商會:五道營商業聯合會,在加強管理和自律的同時,架起了一道商戶與居民、商戶與顧客溝通的橋梁。
十年前,歷史給了五道營一個發展的機遇,今天,歷史又給五道營提出了新的課題:怎樣傳承傳統文化?怎樣留住鄉愁?怎樣在文化強區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怎樣傳承傳統文化?
首先,我們應當對“傳統”有一個認識。詞典對傳統的解釋:世代相傳的精神、制度、風俗、藝術等。對文化的定義很繁雜,能夠被大多數人接受的定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兩者結合起來說,是否可以這樣認定:世代相傳的精神、制度、風俗、藝術并由此衍生出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我們暫且把它稱之為傳統文化。我們今天所要傳承的就是這些歷經千百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其次,我們也應當對傳統文化的存在態式有作一個探討。有一位著名的文物專家曾用“疊暈”一詞來形容某一地區的文化存在態式。“疊暈”是水墨畫的一種技法,當蘸滿淡墨的毛筆落在宣紙上時,墨點會呈現中間色重四周色淡的情形。一個地區的文化存在態式也是如此,既離中心越近其文化特點越明顯,隨著距離的加大,這一文化的特點也隨之減少,到最終消失。這位老先生用“疊暈”來形容文化的存在態式非常生動,他所說的“疊暈”是空間上的,在時間上是否也存在“疊暈”現象呢?答案應當是肯定的。
當古人、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疊暈”現象的時候,我們有責任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地“渲染”,使它永保艷麗,這應當就是我們所說的“傳承”。
那么該如何傳承呢?
有人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易經和老子的文化思想為宗,融入了儒、莊、墨的百川,最終匯成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龐大源流,并延續至今。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也由于我們在教育方面的一些缺失,很多傳統文化正在邊緣化成為不爭的事實。如何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當今社會及這個社會當中的每一個成員應當負起的責任,更是宣傳教育工作應當負起的責任。對于今天的人們而言,每個人都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所以在“傳承”這個問題上,“承”是第一位的,因為沒有“承”,“傳”也就無從談起,最終也就會使“傳承”成為一句空話。
不久前,五道營商會針對五道營商業街未來發展舉辦了一次座談會,會上,北京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崔琦先生就傳統文化在商業文明中的體現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說:“經商首先要講誠信,這是經商的根本,同時也是為人的根本。一個‘誠’字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化解很多矛盾,一個‘誠’字就可以創建一個和諧的社會。”他認為,要把五道營打造成一個真正的文化街區,首先就要營造傳統文化氛圍,而要營造傳統文化氛圍就要從“誠”字入手。
會上,有人對教育、宣傳引導方面的缺失提出了看法,指出:“京劇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不被廣大年輕人所接受的原因,不是人們常說的程式化、節奏慢,而是年輕人對這門藝術不了解,甚至是對歷史事件不了解,所以出現了京劇觀眾老齡化的問題。這是教育方面出了問題。在宣傳引導方面也存在著缺失,比如,恢復燃放鞭炮的那一年,很多媒體都在說,放鞭炮是中國的風俗、是傳統文化、是年文化,極少提及貼春聯也是傳統文化。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那是因為寫春聯需要更大的文化,而具備這個水平的人太少了,更有一種可能就是鼓噪放鞭炮是傳統文化的人,他本人就不會寫春聯,或是不具備應有的傳統文化。”由此可見,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不是一代人二代人的事,而是需要代代相傳、薪火不斷。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一些傳統文化被逐漸邊緣化,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無法抗拒的,所以“傳承”成為了今天人們的任務和責任。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傳承傳統文化不是簡單的“仿古”,而是應當與時俱進,接受并融入新的、先進的文化元素,使之與傳統文化相融合,成為一種新型的、符合人們需求的文化形態。
作為一條商業街,要在日常經營中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首先是經營者要具備應有的傳統文化,說得再細一些,就是要有傳統的、優秀的商業文化和商業理念。同仁堂之所以歷經三百多年而屹立不倒,關鍵取決于“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理念,說到底,就是“仁、義、禮、智、信”在商業經營中的體現。一個店是這樣,一條商業街也應當是這樣,這就需要管理者首先要以“仁、義、禮、智、信”的態度去要求管理每一個商戶,并為他們注入傳統商業文明,這就是崔琦先生所說的,從“誠”字入手,把握住一個“誠”字,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二、怎樣留住鄉愁?
他對鄉愁的解釋是:當你離開這個地方還在想這個地方。對北京人而言,鄉愁是什么?鄉愁就是灰墻灰瓦的四合院,就是清靜的胡同,就是從這里傳出的京腔京韻,以及在這里生活的豁達、熱情、恬淡的人們,說得概括一點,就是北京的傳統文化。
我們說北京是古都,主要緣于明、清兩代在此建都,且又是離我們最近的封建王朝,所以“帝都”的文化特點非常明顯。關于北京文化的成形時間估計很難考證,但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北京文化”,絕大多數來自清末民初。在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由于沒有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北京文化相對穩定地保存下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外來人口和流行文化不斷涌入,使北京傳統文化受到了巨大沖擊。再后來,隨著網絡的發達和交通工具的便捷,加快了北京多元文化的步伐。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很多胡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樓。固態文化(如胡同、四合院等)作為活態文化(如曲藝、工藝技術等)的載體,它的減少和消失必定直接影響活態文化的消失和減少。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水土”發生變化了,“一方人”肯定也要發生變化。也就是說,北京的文化氛圍發生了變化,人的思維方式、文化觀念也會發生變化。今天我們站在北京這塊土地上談“留住鄉愁”,不僅要留住固態文化,更重要的是要留住“活態”文化。
如何留住,是一個課題,而且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是一個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課題。
五道營對這個課題的設想是,第一明確定位,五道營將要成為一條文化特色街,那么就要充分體現它的文化價值和文化氛圍,在經營上就要往文化方面進行引導。第二凸顯北京文化特色,更多地吸引北京原住民來這里進行商業活動。
目前,五道營的北京“土著”商戶約占總商戶數量的40%,但是這還不夠,應有更多的北京人進入五道營,在保持現有平房經營場所的基礎上,打造一個具有濃郁文化特點的“北京小鎮”。吸引更多的北京青年入駐五道營,并不是排斥外來務工者,而是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中,使北京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使五道營真正成為具有北京傳統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間。
近來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要讓商業毀掉文化街區的魂。”這句話很到位,也很有份量。文化街區的魂就是文化,如果文化沒了,那么這個街區也就沒有特點了。麗江古城、鳳凰古城,還有一些曾被冠以“古城”、“古鎮”的景點,一旦大量注入商業內容,則必將變味,失去它本來應有的清悠,最終被破壞并衰敗。
五道營商會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特別是南鑼鼓巷主動取消3A景區后,引發了更多的思考。在座談會上,有商戶說:“在北京這么貴的地方,平房區低密度的使用狀態確實很可惜。”他說的是實際情況,也很準確,但是,為了把五道營打造成一個文化氣息濃郁、慢節奏、生活方式簡單的文化街區,也只有“硬著頭皮”走下去。文化是這條街區的魂,沒有了魂,它就變成了一個死物件,慢慢的也就沒有了鄉愁。
在此,我們試著分析一下故宮的游客。在那些參觀故宮的游客當中,不乏只為“到過故宮”而走馬觀花者,而更多的人則是想感受一下當年皇家的威嚴、皇家的文化,以及在匯集中國傳統之大成的建筑下,感歷史之厚重,發懷古之悠思。如果把今天的故宮搬出北京,在某個地方原樣重建,那么一定不會再有這么多人去參觀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魂沒了。五道營也是如此,如果沒有了魂,充其量它也就是一條集小商品、酒吧、餐館于一身的胡同商業街。
北京文化并不是封閉的文化,它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在過去一、二百年間,不斷吸收著先進的外來文化,由此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特點。也正是有了長時間的錘煉,所以也使它有了相對穩定的、被廣大群眾認可的物質和精神特質。
北京文化仍在不斷的吸收外來文化,但是外來文化必須與北京文化相融合,能夠相互融合則會成為新的北京文化,不能融合的則會被逐漸淘汰。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扎根深厚,外來文化、流行文化只能是支流匯入主流,盡管有時某一時尚文化來勢洶涌,但是:梅艷芳永遠不會超過梅蘭芳。
總結地講,要留住鄉愁首先要留住文化。
三、五道營怎樣在文化強區中發揮應有作用?
東城區未來的發展目標是發揮文化優勢,把東城區建成國際一流宜居之區,當前的主要任務是疏解非首都功能。五道營在未來發展中將以此作為準則和責任為東城區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五道營的發展要在東城區的總體規劃下實現,要嚴格按照東城區的總體部署開展工作,這既要有政府的指導、支持,也要有商會和居民的通力合作,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五道營特色商業街的全面和諧。
五道營特色商業街在過去幾年中,在安定門街道工委、辦事處的領導下,在胡同廣居民的支持下,在全體商會工作人員的努力下,在事業發展和營造良好文化環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是,在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下,商業街的發展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難,商戶、商會也遇到了一些困惑,比如,雖然已經明確了要突出商業街的文化特點,但是在具體操作上怎么突出?如何界定哪些企業是文化的、非文化的,哪些企業文化附加值高、哪些企業文化附加值低?如何進一步加強對商戶的管理?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多,還需要我們不斷探討和研究。當然,過去幾年的經驗也為五道營的再發展提供了相應的優勢。
首先,五道營在未來的發展中有文化上的自信,這個自信來自于過去幾年始終堅持以文化為導向,以文化含量作為商戶入駐五道營的重要條件,所以在五道營在聲名鵲起之后,依然保持著文化氣息濃郁的特點。
從商會的角度說,我們認為,在一個小環境中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但它可以形成一種自己特有的生活習慣或生存方式,這個特有的習慣或方式如果符合傳統文化的要求,那么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基于這種考慮,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我們都會結合五道營的特點,引導商戶在經營活動中把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北京的傳統文化體現出來,從而最大限度地加以傳承。這就是我們的文化自信,經驗堅定了我們的自信。
第二,為五道營營造和諧氛圍。和諧,千百年來始終為先哲、古人所倡導,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營造和諧的生活、商業環境也是對傳統的繼承。在過去幾年間,五道營在管理上一貫堅持依法辦事,同時不失情感的交流。五道營商會始終注意自身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緊密聯系商戶與居民,并化解了很多矛盾。我們的經驗是,以情感人,向感情低頭。
商戶與居民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通過法律手段可以得到迅速、有效的解決。但是矛盾雙方互為鄰里,對簿公堂之后仍然是“低頭不見抬頭見”,其結果是要么一輸一贏,要么雙方都有損失,如此難免心存芥蒂。面對矛盾,商會往往先要批評商戶,然后帶著商戶,拎上兩箱牛奶或一兜水果,到居民家中道歉,聽人家發一頓火、數落一頓,待平靜下來后,再由商戶服個軟兒,解釋一下自己的難處。北京胡同里的大爺大媽都講禮,看著人家帶著禮物來服軟兒,沒有不給面子的,最后再囑咐兩句,矛盾就解決了。這也算是五道營商會的一個經驗,雖然難登大雅之堂,但是很管用。
“向感情低頭”是五道營商會的一個經驗,同時也是對傳統的繼承。
和諧是傳統文化的體現,也是一個商業街區的命脈,商戶與居民、商戶與顧客實現了真正的和諧,商業街才能實現更大的發展。
第三,加強管理,重在自律。五道營的順利成長、發展離不開在這里從事商業活動的各位商家,正是由于他們的努力,才有了今天這個清靜、進步、和諧的五道營。回顧幾年所走過的路,我們可以看到,立足五道營的發展,結合五道營自身特點所制定的一些制度、設想在今天都得到了基本的實現,經過實踐—調整—認可—穩定的過程,最終成為商戶自律的行為準則,正是因為有了自律才有了五道營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例如,這些年來,五道營沒有燒烤商販進入,沒有滿街油跡、沿街叫賣的現象,依然保持著清閑、悠閑的本質。由此我們也進一步認識到:自律比他律更有效果。當然,自律是需要氛圍和環境的,只有實現了大眾的自律,不自律的現象就難以在這里存活了。除此以外,我們還有一個認識:當北京“土著”增多的時候,由于傳統道德、傳統文化趨于一致的時候,自律往往更容易實現。所以提高北京人入駐五道營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降低管理成本,同時更好地保留北京傳統文化的特質。
五道營作為北京一條普通的胡同,在天時、地利、人和同時具備的那一刻,用了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發展成為一個知名的商業街區,這是它的一個輝煌,在今天文化強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新形勢下,肯定會存在與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并加以完善的。在探索與完善的過程中,我們將始終把握住一個原則,那就是突出文化的體現,突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并使之成為整個商業街區的共識。在未來的工作中,五道營愿為東城區的發展、愿為文化強區做一個尖兵、當一塊實驗田,努力趟出一條符合區域發展規劃的新路,并力爭取得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