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文物局在吉林省長春市召開革命文物工作座談會。會議透露,“十二五”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革命文物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革命文物“家底”基本摸清。據介紹,目前全國登記的革命舊址33315處。(9月19日《光明日報》)
我國是文物大國,也是革命文物大國,它們都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何保護好這些革命文物,一方面能讓我們銘記那些刻骨銘心的革命光榮歷史,讓革命歷史永遠流傳下去,讓革命精神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另一方面有助于激發每個人的愛國熱情,自覺做到不忘本,好好珍惜今年的幸福生活,才能為祖國的繁榮進步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保護革命文物和革命舊址,一個首要前提條件就是摸清“家底”。只有“家底”清楚了,我們才能清楚革命文物都位于什么地方,革命文物的目前狀況是什么樣子,革命文物存在哪些問題等,才能有針對性地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和利用,才能發揮革命文物的教育和教化作用。如果“家底”都不清楚,不僅無法做到保護和利用革命文物,還是對革命歷史和革命先驅的背叛。因此,摸清革命文物“家底”具有多重積極意義。
摸清“家底”有助于更好地保護。據介紹,目前我國登記的革命舊址共有33315處。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對這些革命舊址按照重要程度、目前狀況等進行分類,按照不同類別實施不同的保護策略,盡最大可能加以保護。如此,才能讓每一所革命舊址都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不會任由其在風水雨打中自生自滅。近6年來,國家累計投入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延安革命舊址11億元和5億元,就有針對性地加強了革命文物保護。此外,也有助于嚴防嚴打革命文物違法犯罪行為。
摸清“家底”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只有充分利用好革命文物革命舊址,才能更好地傳承革命傳統和紅色基因,讓紅色基因成為我們與生俱來的高貴品質。摸清革命文物“家底”,可以更好地利用這些革命文物。目前,全國共有121處革命舊址和紀念館被納入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281處革命舊址和紀念館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42處國保級革命舊址被納入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就很好地發揮了革命文物的歷史教育作用。2015年,紅色旅游人數突破8億人次,可以想象會有多少人,尤其是青少年從中受益了。
摸清“家底”走出了保護革命文物重要的第一步,下一步有關部門還應以加強保護、充分利用、積極建設為工作導向,充分發揮革命文物的革命教育作用,讓革命精神成為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不竭動力。(趙連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