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太陽還沒有從地平線上升起,熱合曼·阿木提已走出獨住的小屋,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巡視石窟。
他逐一檢查洞窟的每把門鎖是否鎖好,查看地上是否有陌生的腳印,觀察洞窟內是否有變化。如果發現有巖體開裂、塌方滲水、壁畫剝落等情況,他必須馬上報告新疆龜茲研究院。
“走一圈有1.5公里,我每天要巡視三次,每次要用2小時到3小時。”熱合曼·阿木提操著不太熟練的漢語說道。
1993年,他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也是現在仍然在做的工作——新疆龜茲研究院克孜爾尕哈石窟文物護理員。20年來,他一個人在這片荒郊野外居住,守護著這片不會說話的壁畫與石窟。
克孜爾尕哈石窟位于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西北的山溝里,始建于公元5世紀,整個石窟開鑿在東西寬170米,南北長300米的崖壁上,現存石窟54個。由于這里溫差大、降水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方圓幾十公里荒無人煙。
“說實話,剛來這里工作時,我非常害怕。這里沒有水,也不通電,晚上睡覺時,聽著屋外的風聲,心里空蕩蕩的。但時間長了,也就慢慢習慣了。”說這話時,熱合曼·阿木提正坐在他的小屋里。這間簡陋的小屋是他生活了20年的地方,只有一張床,一個火爐和一只水桶,窗臺上還有一盞老式的煤油燈。他每天吃的食物就是掛在墻上的干馕,他手里經常會拿著一臺半導體收音機,這是他排解寂寞的主要工具。
“我來這里后年年都栽樹,想把這里綠化起來,生活也許會好點。但這里連人吃的水都沒有,我吃水都是爸爸或弟弟從十幾公里以外運來,所以20年來只活了兩棵樹,算是讓這里有了一點綠意。”熱合曼·阿木提笑著說道。
其實他們也曾想過打井,父子三人輪流著往下挖,越挖越難,鐵锨沒過幾天就得換一把。半年時光,他們挖了三十多米,要用三個長木梯綁在一起才能下到底下,但就是看不到一絲水的跡象。無奈中,父親和弟弟只好再次或趕著毛驢車,或騎著摩托車,奔波三四個小時給他送水送干糧。
“在我來之前,曾有3個人在這里工作。但因為太艱苦,他們都只干了幾個月就離開了。我來了后也曾多次動搖,想了很長時間,最終還是決定留下來。因為我第一次跟專家進入石窟,聽他們講石窟的故事后,就深深地喜愛上了它們。我覺得有義務保護它們。”熱合曼·阿木提說。
2009年年初,庫車縣連降大雨,引發山洪暴發。克孜爾尕哈石窟28號洞窟所在的山體出現大面積垮塌,情況十分危險。熱合曼·阿木提發現險情后,第一時間向龜茲研究院報告了情況,在專業搶險人員還沒有趕來前,他一個人冒著大雨,拿著工具,摸爬到被垮塌巖石堵塞的泄洪口另一端,拼命地挖。手挖出了血,渾身上下裹滿泥漿。整整16個小時,他硬是挖出一條30米長的臨時排水溝,使更多的洞窟免遭洪水的侵襲。
“我沒有做什么大事,只是守護著這些石窟。在我眼里,這些石窟是活的,能陪我說話,讓我不感到寂寞。如果能重新選擇,我還會選擇現在的工作。因為文物護理員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會是最后一份工作。”夕陽下,熱合曼·阿木提站在屋外堅定地說道。那一刻,不遠處的克孜爾尕哈烽燧與他遙遙相望,像兩個哨兵,守護著這片文化遺產。(本報記者 王 瑟)(原標題:大漠深處的石窟守望者——記新疆龜茲研究院克孜爾尕哈石窟文物護理員熱合曼·阿木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