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美麗傳說,讓這一天變得格外溫馨,為祝賀他們的相逢,人們舉行各種活動,由此形成了七夕節。圖為人們想像中的牛郎織女“七夕”相會場面。翻拍資料照片
南陽人把家鄉的白河比做天上的銀河翻拍資料照片
隔著銀河,牛郎、織女遙遙相對,相互思念。據說牛郎身披牛皮上天的時候,隨身帶了個瓢,當王母娘娘拔下簪子劃出銀河,牛郎就用他的瓢去舀那河水。王母娘娘怕他真的把河水舀干了,只好允許他們每年“七夕”可以相見。于是牛郎不再舀水,丟在空中的瓢化為北斗。又據說牛郎織女忠貞不渝的愛情感動了喜鵲,每當“七夕”來臨,天下的喜鵲都會飛上天去,在浩瀚的銀河上為他們搭一座鵲橋。
一年365天,牛郎織女為什么選擇“七夕”?很多學者認為,選擇這一天并非偶然,“七夕”包含諸多遠古文化密碼。
在現代人看來,“七”這個數字并沒有什么特別,只是親人過世、追悼亡靈時,要過“頭七”、“二七”等,“逢七”都要祭祀,很多地方要到“七七”做完,方為“斷七”。這種習俗,有著極其古老的淵源。
在古代,“七”是不同尋常的數字,被賦予了某些神秘的意義。佛教中,釋迦牟尼面壁七天頓成正果;基督教中,上帝創造萬物是在七天內完成的,因而有一周七天之分;而伊斯蘭教把天堂依次分為純銀、純金、珍珠、白金、紅寶石和不可企及、無法言喻的圣光等七層。
在中國古代,“七”更被賦予了重要的意義,對“七”的尊崇十分普遍,這應該與天文崇拜有關。滿天星斗中,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和太陽、月亮七個天體,特別亮并且運行很規律,格外引起古人的關注和篤信,被尊為“七曜”,奉為神明,代代敬奉。“七曜”之中,月球明亮而柔和,運行特規律,人們很早就掌握了“月相四分”的規律,并據以制定歷法。古人還將月亮在黃道帶上的行跡,劃分為二十八個月站,稱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被分為蒼龍(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負責為天帝鎮守四方。古人認為,這些星宿可以消災避禍,避除不祥,因而奉其為“四靈”。有趣的是,“四靈”都由七個星宿組成。這七個一組的星宿,與“七曜”一起,在古人思想的天空盤旋運行,影響極大。
此外,在中國古文化中極其重要、“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的星宿——北斗,也是由七顆星星組成。在佛教文化流行之前,尤其在閻羅崇拜確立之前,北斗星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主壽夭禍福、操生殺大權的大神。“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所有祈求,皆向北斗。”祭祀亡靈的“斷七”風俗,就是對北斗七星的天文崇拜的延續。
《說文》釋“七”時說,“七,陽之正也”;《三五歷記》說,“數起于一,主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周易》的“復”卦則被解釋為“‘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所有這些,似乎都在彰顯著“七”的權威和神圣。
在日常生活中,“七”也無處不在。人有“七情”,光有“七色”,音樂有“七聲”,瑰寶有“七珍”……而每月七日,也有著特殊的意義,《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與小姑話別時說,“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下九”就是每月十九。古代女性要紡織、做飯,干所有的家務,比男子更勤苦,所以漢代習俗中,每月初七、十九,女子不用干活,“具酒食,游戲歡娛,以酬其苦”,這兩天被稱為“陽會日”。有學者推論,漢代女子在這兩天游戲歡娛,其實是儒家文化對人們行為進行規范以后的事情,更古的時候,“陽會日”是女子以陰會陽,陰陽和合,交媾生殖的日子,蘊含著原始質樸的祈子求嗣動機。
每月初七都很重要,那么七月初七更是重要,所以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相逢選在“七夕”,絕對不是偶然的。
或許正因為這樣的原因,牛郎織女傳說與“七夕”融合為一體之后,在中國文化中具有了扎實的根基,在全國廣泛流傳,千百年來,形成了極其深厚的文化積淀。
月下穿針乞婚姻巧配
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美麗傳說,讓這一天變得格外溫馨。為了祝賀牛郎織女的相逢,人們舉行各種活動,由此形成七夕節。在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中,這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這一天的主角是未婚的少女,可說是中國古代的“女兒節”。
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在這樣的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成為民間的習俗。少女在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偷聽到他們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能織美麗無比的云錦。所以女孩們會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織女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稱為“乞巧”,所以“七夕”也叫“乞巧節”。在古代,女子要找個好丈夫,婚后能被丈夫疼愛,有一雙巧手十分重要,因此,“乞巧”是祈求擁有嫻熟的女紅技法,更是乞求姻緣巧配,婚姻美滿。
按照現存文獻的記載,“七夕”乞巧的風俗幾乎與牛郎織女故事的傳播同步。這個節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葛洪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懔《荊夢歲時記》則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可見此時七夕“乞巧”已成為社會普遍的風俗。在后來的唐宋元明清各代,這一習俗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不僅是民間,皇帝們也常常帶著眾多的嬪妃、宮女來湊趣。南朝的齊武帝曾興建一座城樓,每逢七夕,宮人都登樓穿針,稱為“穿針樓”。著名的風流天子唐玄宗也非常重視“七夕”,他在宮中建造了一座乞巧樓,樓高百尺,可容納數十人,又在樓上陳設各色瓜果祭祀牛郎、織女。宮中的妃嬪們則各賜以九孔針、五色線,在月下穿針,先穿過者為得巧。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代羅燁、金盈之所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那架勢,似乎不亞于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當時是人們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如“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再如“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在牛郎織女故事的發源地南陽,七夕乞巧的習俗也千古相傳,并且富有特色,鄉土氣息濃郁。
南陽味道的七夕節
說起小時候過的七夕節,年逾半百的河南歷史學會會員、南陽人白萬獻依然很是興奮。恍惚間,他仿佛又回到了難忘的童年。
那時候的農村,生活很單純,也很恬靜、清幽。每到夏天的晚上,全家人都到打谷場上納涼,大家睡在蘆葦編制的席子上,仰望蔚藍的蒼穹,空曠、邈遠、神秘。母親給孩子指認北斗七星和牛郎、織女星座,講述“天河調角,干飯豆角”、“天河南北、小孩不跟娘睡”的諺語,也講述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
那時的鄉下,每年農歷七月七,是一個很熱鬧的民俗節日。這一天,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很忙活。老人一大早就把報曉的公雞捉住殺掉,是因為怕它在七夕夜里提前報曉,縮短了牛郎織女相會的時間。各家殺個公雞,就可讓他們多聊一會兒。
中午吃飯,有吃“巧節”的習俗。把雞子翅膀最前節的部分挑出來,讓小孩子吃。據說女孩子吃了,心靈手巧,會扎花,會縫衣,會做飯;男孩子吃了,會念書,會寫字,會打算盤。另外還有炸“巧果”習俗。
用白面搟成薄片,粘上芝麻,或切成三角,或捏成麻花,看誰家的花樣多,炸得好。炸巧果,常是母親教女兒、嫂子教小姑子學“能處”(南陽方言,大約指可以炫耀于人的技巧)的實習場所,各家炸出的巧果不光自家吃,還要讓鄰居品嘗。
有時正炸著,隔壁的大嫂就來指導了。看到女孩兒炸得不好,嫂子們便來取笑:“炸得像你婆子(方言,指婆婆)那腳!現在不學巧,出嫁可讓婆家人笑話你!”
村子里大姑娘小媳婦,圍在村里花嫂子家,有的學描樣,有的學扎花,有的學裁衣,有的學納鞋。花嫂子就成了姑娘們學巧的義務教師。特別是年齡小的姑娘,就讓她們拿七根針,用五色線穿,練眼力和手功。看誰能一次穿過七根針。誰能穿過,誰就得勝,誰也就最巧。鄉下起名叫“巧姐”的,都是因為手巧。
七月七日乞巧節這天,不光是女孩子要學巧,男孩子也要學巧。男孩子一般是聚集在河邊磨鐮刀,看誰磨得鋒利。有的還到池塘里比賽打水漂,看誰的水漂在水上蹦得快,蹦得遠,蹦的頻率高。
農村的“七夕”晚上是最熱鬧的時候。村里男女青年成群地“秀”在一起,一會兒串東家,一會串西家。互相品嘗各家的巧果,或到將要出嫁的姑娘家,去看她的嫁衣。
等到夜深人靜時候,大家都到茶豆架下,靜候牛郎織女越過天河到鵲橋上相會。那些未婚夫在外參軍或工作的女孩兒,此時會被別人開玩笑,她們會羞怯地躲起來,有的會在豆角架下陪伴牛郎織女一個晚上,想看到他們鵲橋相見的情景,也想聽聽他們的知心話。
第二天,村上的人們便傳出昨天夜里誰誰看到牛郎織女相會了,還聽到了他們的說話和哭泣聲。成年人會逗小孩子,“昨天你們誰看到喜鵲了?沒有看到吧,它們都飛到天上給牛郎織女搭鵲橋去了。
各地“七夕”異彩紛呈
牛郎織女的傳說廣為流傳,“七夕”也是全民性的節日。這一天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女性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因地域文化差異,全國各地的“七夕”各有特色,乞巧的方式也各有趣味,不盡相同。
在紹興農村,七夕夜,很多少女會一個人偷偷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當地的說法是,在夜深人靜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少女日后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浙江金華一帶,有著與南陽相同的做法: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但說法與南陽有所不同,南陽人的意思是讓牛郎織女多聊會兒;金華人則希望天下不再有報曉的公雞,牛郎織女便能因此永遠不分開。
有的地方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有的地方則有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斗巧的風俗。有的地方是穿針引線、蒸巧餑餑、烙巧果子,還有的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谷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特別是兒童要吃巧芽。也有以面塑、剪紙、彩繡等做成的裝飾品斗巧的風俗。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很多地方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認為那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灑下的眼淚。
時至今日,不少習俗已弱化或消失,中國文化走出農耕時代,這種變化可能無法避免,唯愿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的傳說,作為忠貞愛情的象征,一直流傳下去,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