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南陽臥龍崗,名勝傳千古,高高的山崗像一條巨龍,傾伏在淯水河畔,暢飲著滔滔白水。這里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十年的地方,劉備求才納賢“三顧茅廬”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南陽網訊(記者 道道)2010年10月5日(農歷八月二十八)是諸葛亮仙逝1776周年的忌辰。為了弘揚和傳承諸葛亮精神,推動南陽文化旅游事業的快速發展,南陽市委、市政府決定于9月29日至10月5日舉辦中國·南陽2010諸葛亮文化旅游節。
十年躬耕南陽
“三顧”縱論天下
公元197年,17歲的諸葛亮來到南陽西郊的臥龍崗上,開辟荒田,以草為茅,構火為廬,蓄水為飲,壘土為灶,開始了晴耕雨讀的農夫生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是他在《出師表》中所表述的。諸葛亮在臥龍崗上生活了整整十個春秋。在耕讀中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研究各學派的政治主張。在他的身上,儒家的德治仁政原則,道家的豁達人生態度,法家的法治思想,墨家的獻身精神,陰陽家的變幻理論,縱橫家的外交才干,還有兵家的尚智本色,都得到了天衣無縫的融匯和貫通。因此《三國志》中記載了他在南陽臥龍崗上讀書時“獨觀其大略”。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諸葛亮在臥龍崗上修身的原則。劉備“三顧茅廬“的誠請和“復興漢室”的決心,感動了在臥龍崗上蟄伏了十年的“臥龍”先生,“君臣一晤交投厚,宇宙三分割據雄”。君臣在臥龍崗上論天下,說三分,未出茅廬就已定天下三分。劉備得孔明如魚得水,從此,“臥龍”有了風起云涌的機會,得以騰飛走上叱咤風云的政治舞臺。從此,諸葛亮結束了在臥龍崗上長達十年的農夫生活,為劉備創立蜀漢帝業而功蓋三分。
《出師表》貫絕千古
秀水沃土養英杰
武侯祠另一大景觀就是排列有序的四百余塊碑碣石刻。最讓人流連忘返的是岳飛手書《前后出師表>,石碑以非常古樸的青工式,把兩個不同時代的偉大歷史名人緊密聯系在一起。人們稱它為三絕碑,一絕:文章絕;出師一表千載無的千古名篇;二絕:書法絕:岳飛的書法蒼勁峭撥,龍飛鳳舞,尤見忠武之氣流于筆端;三絕:刻工精良,宛如手書。三者結合,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兩個雖時代不同,但勛業相等,他們的精神和氣節流傳至今。
一方秀水沃土,養育了一方英才,千百年來,人們在臥龍崗上建祠祭祀這位智慧化身的人中之龍。多少先賢來到這里,效法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生態度;多少文人墨客業到這里詠嘆,孔明先生的先古遺風;這是一塊圣地,留下過先賢的痕跡,也留下了當代偉人們的足跡。2007年總書記胡錦濤踏上臥龍崗走進武侯祠,他曾深情地說:“南陽是個好地方,山清水秀,文化底蘊豐厚”。2008年,溫家寶總理也來到了這里,追尋名相“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風范。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始建于晉朝,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歷史。現以元、明、清重修的建筑群保存至今,主要建筑大拜殿、諸葛廬、三顧堂、關張殿、小虹橋、寧遠樓等依次坐落在階階抬高的中軸線上,頗有韻律感。殿中除了雕刻逼真的泥塑之外,還輔于幾十尊蠟像的陳列,更使三國群組形象得以豐滿。院內的蒼松翠柏不計其數,堪稱一景,仿佛向人們訴說著“劉備三顧茅廬”這段千古佳話。
據了解,中國·南陽2010諸葛亮文化旅游節,將于9月29日開幕。屆時,南陽臥龍崗將會成為世人矚目的地方,社會各界在此祭拜諸葛亮。車站路至臥龍路段設立專區,內有全國聞名的小吃展和各類文藝表演;附近還將設立旅游商品展區,主要突出南陽地域文化特色,以南陽旅游城市、旅游景區的標志物和南陽地方文化,如楚文化、三國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為主題。10月5日上午,將由青少年、網友等組成的表演隊伍參加祭拜諸葛亮活動。 南陽市博物館副館長王玉君表示,諸葛亮文化旅游節的舉辦,旨在吸引社會各界廣大群眾的支持和參與,激發人們對家鄉的熱愛,對智圣諸葛亮的崇敬,以“諸葛亮與臥龍崗”為優勢文化旅游品牌,做好對外宣傳,借此旅游節會全面展示南陽市的文化旅游資源和旅游特色,提升南陽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原標題:三分天下策源地南陽臥龍崗,迎來諸葛亮文化旅游節)
來源:南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