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這座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不但在全國叫響了文化、旅游、生態名片,而今,在產業集聚區建設上也是匠心獨具,14個產業集聚區,個個有主導產業,個個有大項目入駐,呈現出勃勃生機,宛若14個新城,鑲嵌在豫宛大地。
集聚區——經濟增長發動機
集聚區建設,正在成為當地縣區經濟發展的強力推手,據南陽市發改委主任李鵬介紹,2012年,全市14個產業集聚區累計入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13家,比年初新增108家。共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868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76億元,同比增長29%,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由2009年的14.2%增長到2012年的62.5%,其中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51億元,同比增長20%。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1638億元,同比增長24.6%,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總額的57.5%,其中西峽、新能源、高新、新野、淅川、鄧州、唐河7個集聚區超過百億。
集聚區已經成為當地經濟增長發動機,產城一體化發展突破口,居民就業的好去處。
集聚區——產業競爭“靚”名片
在南陽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各縣(市、區)按照“競爭力最強、成長性最好、關聯度最高”的原則,立足自身優勢,明晰主導產業方向, 產業集群態勢逐步顯現,初步形成了能源裝備、紡織、汽車零部件、食品、電子等產業集群。
高新產業集聚區圍繞裝備制造、光電主導產業,初步形成了防爆電機、石油鉆采設備、投影儀等產業集群;新野縣產業集聚區圍繞紡織主導產業,已形成了“棉花加工-儲備交易-紡紗-整漿-織布-服飾加工”產業鏈;淅川縣產業集聚區圍繞汽車零部件主導產業,以淅減公司為龍頭,圍繞汽車減振器這一主產品,目前已帶動順隆彈簧、林吉特、丹江橡塑等關聯企業27家,為之配套生產減振器橡膠件、儲油缸、消聲器、彈簧、精密鑄件等,產業集群產值占集聚區總量的45%。
這些具有鮮明主導產業的集聚區,不但形成了鏈式發展,而且,有助于塑造集聚區的“產業名片”,有利于招商引資。下一步,南陽各集聚區將圍繞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按照產業鏈圖譜,提前做好項目謀劃,尤其是謀劃一批與主導產業相符、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投入產出比高的項目,堅決杜絕高污染、高耗能的“兩高”項目。
集聚區——“優質服務”好窗口
哪里的政府辦事效率最高?哪里的政府服務最便捷?當屬蓬勃發展的產業集聚區。
為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激發產業集聚區發展活力,南陽各縣(市、區)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管理機制,目的只有一個——創造最優秀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客商來南陽投資興業。
唐河縣產業集聚區對區內重點項目實行“一個項目、一套專班、全權負責、一抓到底”,每個項目由一名縣四大班子成員具體負責,成立專門班子,全程服務項目的洽談、征地、建設等工作 。淅川、南召縣產業集聚區實施了“雙向零接觸”制度,對于入駐項目,項目引進單位對企業實行一對一服務,全程代辦項目建設各項審批手續,使企業與職能部門零接觸 。新野、方城縣產業集聚區實行項目聯審聯批制,對入駐集聚區項目實行一站式服務,極大地縮短了審批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3年是集聚區建設的關鍵之年,南陽市制定了宏偉的發展目標。“今年我們全市產業集聚區力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00億元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900億元,努力打造1個主營業務收入超350億元、4個超200億元、3個超100億元的產業集群。”南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光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