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山玉原石

獨山玉擺件
南陽,位于黃河以南、伏牛山以北的平原之地,靜靜的白河穿城而過。
南陽城北數公里處,如今是城鄉結合部,平坦的原野上一山兀然隆起。
斯山,不與任何山脈相牽連,平地卓然生成,故稱為獨山。獨山為東北-西南走向,長約2.5公里、寬約1~1.5公里,絕對高程約200米。
漢光武帝劉秀中興,留給南陽的是勇武,獨山玉數千年來的開采史,帶給南陽的卻是嫵媚。
獨玉之鄉話古今
走進南陽,如同走進了玉的世界。南陽市區、獨山山口、南陽市轄下的鎮平縣城、鎮平縣轄下的石佛寺鎮,玉器市場、玉器店鋪比比皆是,上市的玉器、玉料,有本地產的獨山玉料、玉器,也有和田玉、雜玉、翡翠。
南陽繼續演繹和擴展著中原玉都的歷史與傳奇。
且不論屬于硬玉的翡翠,中國的軟玉通常認為有四大名玉,即新疆和田玉、南陽獨山玉、陜西藍田玉、遼寧岫玉。
四大名玉中的和田玉、岫玉,生長在較為邊遠的疆土,陜西藍田玉生長在函谷關外,唯南陽獨山玉生長在古人所云的中原地帶。
四大名玉被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發現與使用的時間源頭,尚待考證,但南陽獨山玉進入華夏先民的視野,進而被琢磨成器具,其時間無疑是早的。
據當今玉器研究專家、故宮(微博)博物院研究員楊伯達先生的《中國玉器全集》介紹,關中、中原、山東等地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器,既有地方玉,也有南陽獨山玉。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這說明至少在距今7000年以前,南陽獨山玉已被開發利用,成為人類的勞動工具或禮器、日用飾品。
距今3000多年的河南安陽婦好墓,曾出土300多件玉器,據專家檢測,這些玉器,既有和田玉,也有南陽獨山玉。
在南陽獨山玉的故鄉——南陽黃山,近年考古發掘,在一處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件玉斧。這件玉斧呈墨綠色。專家們認為,這件玉斧為南陽獨山玉制成。
在南陽市,民間收藏中有大量獨山玉玉器出現,其年代從數千年到數百年,直到當今,時間鏈條清晰。
由此可見,南陽獨山玉的開采、雕磨、使用,距今至少有7000年的歷史、7000年的源流,伴隨著華夏文明的跋涉,代代不竭,直到如今。
獨山玉是世界上已知獨一無二的蝕變斜長巖玉石,其組成礦物以斜長石(主要是鈣長石)、黝簾石為主,其次還有翠綠色的含鉻云母石、黃綠色角閃石、深綠色綠簾石、褐紅色金紅石等玉性礦物質。
獨山玉礦物組成的多樣性,構成了獨山玉化學成份的多樣性,由此,形成了獨山玉色彩的斑斕。
獨山玉與其他玉種一樣,以半透明、石質細膩、無綹無雜為上。如果再加上純正的翠綠顏色,幾可與翡翠比美。因此,南陽獨山玉也稱為“南陽翡翠”。
南陽獨山玉,多色,而且富有傳奇色彩。
距今2000多年的戰國時代,荊山之子卞和得璞玉一方,敬獻楚王,楚王與其左右認玉為石,砍掉了卞和的一只足;若干年后,荊山子卞和持玉再獻楚王,結果是失去了自己的另一只足;再若干年,卞和讓兒子背著他奉玉再獻,終有識者,卞和之玉始得為新一代楚王所珍,為當世王霸豪強所追捧。于是和氏之璧敷演出“完璧歸趙”、“秦皇作璽”、“孫策得寶”、“萬世傳璽”等一系列與中華歷史相伴的皇室璽寶傳奇。
和氏璧的故事,揮灑著辯證唯物主義的光輝。據唐代杜光庭《錄異志》記載,和氏璧“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后世有人認為,和氏璧碧中有白,碧白兼有,應是翡翠。但當時是翡翠尚未進入中原,甚至尚未發現。卞和不可能在今襄陽南漳一帶的荊山中得到一塊翡翠料,最大的可能是卞和得到了一方南陽獨山玉料。因為荊山之麓是襄陽,是漢水,向北不遠即南陽,同時,穿南陽而過的白河在襄陽城南匯入漢水,南陽獨山玉不正是碧白兼有,多色共生嗎?
南陽獨山玉被帝王作為治璽之玉,這是它的最高禮遇,一般情況下,南陽獨山玉更容易受到中下層人士的親睞。獨山玉是名玉,也是民玉。
玉鄉玉市玉玲瓏
南陽獨山玉的礦藏在獨山,獨山玉雕工藝的源頭在鎮平。
鎮平是南陽轄下的一個縣,縣城在南陽市西30公里,距獨山僅20公里。
秋高氣爽時節,我們赴南陽訪玉,首先到了鎮平縣城。
縣城中有一玉市,千米長街、團團市場,數百家玉店,擠擠密密。
走進一家兩開間的玉店,店堂收拾得眉清目秀,立柜里是一件件玉山子,玻璃柜臺里是各種雕件。細看,有色彩斑斕的南陽獨山玉、沉靜秀麗的緬甸翡翠,也有溫文爾雅的和田玉,還有瑪瑙和一些不知名的玉。雕件的品種有手鐲、胸墜、耳墜、手把件等。
店主和氣、持重,聲言其店只賣A貨,不賣B貨,玉雕貨品是前店后廠、自產自銷。見其人面善,似商人氣不甚濃,與其攀談,方知這張姓店主原系鎮平縣一家國營玉雕廠的廠長,企業改革改制浪潮中,國營廠散了,他這個廠長就和兒女們自組家庭廠店,開始了家庭玉雕廠店的興辦與運營。
談得高興,店主老張把我等一行帶到街道正對面的店堂。這個店堂有三間門面,比剛才的店堂多一間,顯得更寬敞一些?垂衽_的玉雕件,品種大致與剛才的店相同,只是刀工顯得老到一些。老張說,對面的店是兒子媳婦的,這店是他和老伴的。他們這是一廠二店,父子間互相協作,各自獨立經營。
老張還告訴我們,鎮平的玉雕史有幾千年了,住在獨山下,許多人終生以獨山玉為業,在獨山玉玉器的制售中求生活。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獨山玉玉業興盛過一段時間。改革開放后,玉雕企業先后改制,廠里的玉雕骨干紛紛離廠“跑單幫”,自個兒辦起了作坊式玉雕坊、廠,漸漸形成了南北獨山玉雕的“春秋戰國”時代。說到此,老張似感慨萬千。
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如今南陽玉雕業的中心已不在鎮平縣城,而轉到了獨山附近的鎮平縣石佛寺鎮。
開車不過十分鐘左右,北行上十公里,路兩邊立著一尊尊待售的大型石雕。在這些青石和花崗石石雕的“夾道歡迎”中,石佛寺到了。
石佛寺的玉器市場原本有兩條長街、一個廣場,商戶數千,商賈逾萬。近年又新修了數萬平方米的大市場,和原有的玉石街、玉石廣場連片成線,形成了偌大的一片玉器城。
石佛寺玉器城長逾千米,寬約二三百米,城中有中國玉文化展、南陽獨山玉展,有比肩而立的店鋪,有和田玉巴扎式的集貿型玉市大廣場,甚至還有地攤、支著木板露天營銷的“板攤”。市場內的建筑鱗次櫛比,人語喧喧,玉韻悠悠……置身其中,人們會感觸到中國玉文化沁人肺腑的浸潤力。
石佛寺玉器城中,南陽獨山玉雕件主要是山子和人物、動物、植物擺件,也有精美如緬甸翡翠的飾件,如手鐲、耳墜、胸花、胸墜、手把件,其檔次從高到低,多種多樣,多姿多彩。南陽獨山玉在自己的家鄉千姿百態,意氣昂揚。
南陽及其屬下的鎮平縣城、尤其是石佛寺,已成為當今中國中部地區最大的玉器批發市場,石佛寺玉器城里不僅有本地玉,還有和田玉、緬甸翡翠及其制成品。和南陽獨山玉一樣,翡翠、和田玉雕件,既有批發,也有零售。懂行的、半懂不懂的、完全不懂的,攢行于石佛寺玉器城,尋尋覓覓,挑挑揀揀,無論錢多錢少,都能買到自己心儀的玉器?戳诉@里的價,再去看大城市大商場玉器專柜的價,你會被二者之間的落差弄得眩暈,或是心驚肉跳。
石佛寺玉器城里的各種玉器雕件,有大眾能夠接受的通貨,也有花大價錢才得到的精品。當然精品比較集中的,還是南陽城里的玉器店。在南陽城中心、白河右岸,有一個玉器大市場,南陽當地玉雕公司的大店,南陽玉商考究的中型、小型店,約略有百余家。這些店大多以南陽獨山玉為主,翡翠次之,和田玉偶有露臉的。這里的南陽獨山玉山子,常有令人驚異之作。小件的,如手鐲、上好的價格也在上萬元乃至數萬、數十萬,其美艷、其價格不下緬甸翡翠。
鎮平縣城、石佛寺、南陽城,圍繞著一座玉山,延續著數千年的玉文化,形成了三個玉器市場,它們是一個整體——南陽玉器批發與零售。它們也有不曾明言的分工:鎮平縣城的雅致、石佛寺的批量、南陽城的檔次。南陽玉器批發市場在中國的中部,承擔起了當今玉文化的推廣與流傳。
千秋獨立訪玉山
獨山,南陽城西北的一座小山,與巍巍昆侖山比,一個是高山,一個是矮丘。高山仰止,和田玉生香;矮丘不矮,獨山玉自有魅力。
中原大地本為平原,南陽處豫之西南,為伏牛山所環抱,是為盆地。盆地的千里平疇上一山兀然隆起,飄然卓立,靜若處子,數千年來,也引得無數愛玉人怦然心動。
那天,我從東南坡進入玉香暗動的獨山。
獨山上無大樹,但植被茂密,長滿了南方常見的櫟叢和黃荊。
獨山村子里的老漢們說,盤古在桐柏山開天,女媧在不周山補天,他們用五色石斧、七彩石塊,來自哪里?來自獨山。老漢們極言獨山玉之神奇,開采之超早。在傳說美妙的霧紗里尋覓歷史,半坡玉器及南陽石斧可證獨山玉開采時間當在新石器時代,至于和氏璧已比南陽黃山出土的那柄石斧晚了兩三千年。
獨山玉開采至今已六七千年矣,歷朝歷代、官家民間,在獨山上開鑿了許多的隧道,開挖了許多的開采面。細細想來,高度與坡面俱為有限的獨山,應是處處礦洞,處處傷痕,不忍卒看了。
慶幸的是,今日登獨山,嘗無此感覺。這是因為,先人們鑿礦,礦停則洞封,洞口得以“愈合”;二是獨山植被蔥郁,掩去了那處處痕跡。
舊洞愈合,新洞卻歷歷在目。
獨山東南坡的半山腰,有一隧道正在采石作業,洞口有2米多寬,近3米高,洞中鋪有鐵軌,翻斗車進出,運送礦碴廢石,向山坡上傾倒,在洞口前墊出了數百平方米的石質平臺。目前,這平臺在一日日向前延伸,在植被叢中顯得有些刺眼。
從礦碴廢石出來時,我們問隨侍翻斗車的“礦工”,洞有多深,礦石如何?“礦工”回答說:“礦洞很深”,“有用的礦石在洞里存放著,收工時由礦主護送出洞”。留心傾倒的礦碴廢石,石有大小,小石如拳頭,大則如斗,有些礦石似有綠色、褐色、白色在陽光下閃爍。默默地撿幾小片,聊作礦石,護場人默然不語。
山有多高,水有多長;山有多厚,水有多潤。礦場旁有溝,溝中水流汩汩,這是自洞中浸出的潤玉之水。將那拾得的碎石塊,放入水中稍一浸,許多的綠自石中猛然顯現,突覺心中有了一片翠綠的稻田,很是愉悅。
站在這個礦場上,可見另兩處略小的礦碴堆。當地父老言,山中的玉很有限了,政府對開礦取玉管得很嚴,一些小礦洞已經封了。
獨山東南麓有多處村莊,山的出口兩邊建有店鋪、飯莊、銀行,這應該都是獨山玉生意的衍生物。
玉山下的村莊是名符其實的玉村,靠近山的出入口的一個村莊,家家戶戶的門前場院,及至屋子里,堆滿了獨山玉料,最多的有數十立方;西側的一戶,門前是毛石,屋內是柜臺,柜臺對面靠墻處,立著數塊厚重的毛料山子——將毛料稍加整理,自然成形,其樸拙、其出奇之色之形,十分惹人。問價,主人答曰:幾萬、十幾萬,還有數十萬元的。
東南麓靠北的幾個連片的村子,也是毛料滿村。要說有什么不同,是毛料的塊頭更大一些。一些庭院里鋸石、刻石之聲,此伏彼起,走近探看,正有人埋頭雕刻,其山子的體量較大,多半是數十厘米的大山子,雕刻充分利用了獨山玉的多色多彩,俏雕之物或人物或植物、動物,既狀其形,也俏其色,巧奪天工,如同天成。【原標題:走近中原美石:南陽獨山玉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