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黃石硯:千年瑰寶綻新輝
2013/7/10 9:03:0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黃石硯,因產于方城縣獨樹鎮黃石山而得名。它被宋代書法家米芾視為“天下之瑰寶”,受到書畫名家的極力推崇;卻又在歷史長河中落后于其他名硯,沉寂數百年;而今又異軍突起,在短短20年間發展成為方城的文化領軍產業之一。當“中國石文化紀行”采訪團記者走進方城華寶黃石硯廠下屬的店鋪奇石名硯閣,觸摸著一方方多彩的黃石硯,細膩而溫潤的觸感傳向指尖,似默默講述著穿越千年的榮辱興衰。
天生麗質難自棄
歷史悠久的黃石硯,始于漢,興于唐,盛于宋,以其石質細潤、石聲如磬、發墨如脂、護筆養毫、色彩艷麗的特質深受歷代文人墨客喜愛。“石理向日視之,如玉瑩,如鑒光,而墨著如澄泥,不滑……”在米芾的硯學名著《硯史》中,稱黃石硯為“葛仙公巖石”,將其置于端硯、歙硯之上,僅次于昂貴的玉硯,位列石硯之首,更將“葛仙公巖石”作為“行業標準”,來品評其他硯石。同時期的書法家黃庭堅親臨黃石山,寫下了“探囊贈研頗易墨,近出黃山非遠求;及知此山自材美,物以致用當窮搜”的贊美詩句。
“而就是被書畫大家盛贊的黃石硯,卻在此后銷聲匿跡。唐宋以后,中原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剛剛興起的黃石硯在發展階段被戰亂影響,一睡便是數百年,直至近20年才又逐漸興起。”聽著奇石名硯閣經理陳學兵的講述,記者欣賞著眼前素雅深沉、柔和悅目的石硯,用手輕輕撫摸,柔潤如絲。或許正是這樣的天生麗質,才使得黃石硯穿越了漫長的歷史時空,歷經繁榮與沉淪,在現代重現華光。
千年奇石綻新輝
“硯山閨女不紡花,人人都會磨硯瓦。”——黃石山腳下的硯山鋪村仍流傳著這樣的民謠,相傳該村世代以磨刻硯石為生。雖然這里一直有人制作石硯,但在以前,硯山鋪所產的石硯大多比較粗略,僅僅是村民維持生計的手藝。上世紀80年代,這門手藝甚至面臨失傳的局面。就在人們認為黃石硯將徹底消失的時候,命運開始眷顧這里的千年奇石。
“目前,全縣從事黃石硯生產的人員不下千人,年產可達10萬余方。”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華寶黃石硯廠廠長張偉介紹,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黃石硯生產加工,在經歷長久沉寂之后,如今成為了村民們增收致富的重要文化產品。
在柜臺之上,形態各異的石硯或古樸,或靈動。惟妙惟肖的八仙、云中翻騰的蒼龍、山水環繞的亭臺、荷葉上靜待的青蛙……“如今的黃石硯雕刻博采眾長,已有了不小的進步。”陳學兵告訴記者。為培育開發黃石硯傳統文化產業,自1989年開始,方城縣與香港聯貿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聯手創建了方城縣裕聯黃石硯工藝有限公司,迅速恢復和發展了黃石硯工藝生產,并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黃石硯產業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上世紀90年代初,華寶黃石硯廠等十幾家開發黃石硯的企業逐步崛起,制硯隊伍逐漸壯大,出現了一批工藝精湛的雕刻大師,創作題材實現了由單調向豐富的突破……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方城黃石硯文化產業終于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
藝術珍品身價增
自1993年捧回中國國際書畫博覽會金獎開始,方城黃石硯便以其精良材質、精湛工藝蜚聲國內外。1994年,黃石硯參加全國石硯展覽,榮獲石質、工藝雙項金獎;1995年,又被國家輕工業部推薦為名牌產品,作為國家級禮品屢次贈送國際友人;2006年,“黃石硯”郵票躋身“文房四寶”系列郵票,在全國發行;2009年,被省政府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0年,方源黃石硯雕廠廠長任永廷的作品《三思硯》被中華民族藝術珍品館收藏……
榮耀滿身的黃石硯近年來也逐漸成為文人、商人、收藏愛好者的心頭之愛。中國現代著名書法家啟功為黃石硯題字“中國黃石硯”,著名書畫家張重梅稱贊“南陽文化古,名硯出方城”,書法家孫敦秀盛贊黃石硯為“硯中極品”。“黃石硯兼具實用性、觀賞性、收藏性,近年來逐漸得到人們認可。如今,黃石硯的使用價值淡化,硯臺的造型、雕飾、石質成為新的‘賣點’。”陳學兵告訴記者,在品類眾多的黃石硯中,鳳眼硯尤其受收藏愛好者推崇。在陳學兵的指點下,記者看到鳳眼硯石中帶眼,有眼有珠,有暈有色,翠綠相間,美觀異常,似鳳眼,似龍睛。“若雕刻師匠心獨運,能夠巧妙利用‘鳳眼’,制作出觀賞性極強的石硯,收藏愛好者們必將趨之若鶩。”陳學兵說,“以黃石硯的品質,相信在今后,它將承續傳統,變得更加瑰麗、奪目。”作者: 韓冰 柏伴雪 李超峰【原標題:方城黃石硯:千年瑰寶綻新輝】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南陽網 201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