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板頭曲音樂與歷史悠久的中原鼓子曲(大調曲子)相輔相成,是在大調曲演唱之前用獨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樂曲。先奏板頭曲是為了活躍氣氛,引入境界,以音樂的語言表現藝術之美。音樂題材包羅萬象,具有鮮活靈性、純凈悠揚、音韻綿長和雅俗共賞等特點,和江南絲竹、潮州音樂、山西音樂有同等價值,并稱為我國民族器樂曲中的四大流派。其代表作《高山流水》在全國影響很大。
中國傳統器樂弦索樂的一種。是河南大調曲子(一種曲牌聯綴體的說唱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流行于河南省南陽、開封、信陽、洛陽等廣大地區板頭曲為中州古曲,用箏、琵琶、三弦等樂器演奏,是中華民族音樂遺產中的經典。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獨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樂曲,故亦稱"板頭曲"或"河南曲子板頭曲"。板頭曲分布較廣,南陽、泌陽、鄧縣、許昌、開封皆可見其蹤跡,但傳播中心在南陽市。
南陽地處河南省的南陽盆地,文化積淀深厚,尤其是在曲藝、音樂、舞蹈等諸方面更具特色,是全國聞名的曲藝之鄉,有“書山曲海”之美譽。
大調曲子包括“板頭曲”、“牌子套曲”、"雜牌"(又叫小令)3部分。板頭曲是在開唱牌子套曲或雜牌之前演奏的器樂曲,它類似戲曲的開場鑼鼓,主要用于召喚聽眾或穩定情緒。它的風格質樸、瀟灑、文雅,經歷代文人和藝人的加工提高,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藝術水平的獨立曲種。
河南板頭曲的演奏常以三弦、琵琶、古箏等彈撥樂器為主,配以手板、月琴、軟弓京胡、二胡(二翁)、洞簫及八角鼓等,在演奏人員少時,只用三弦和手板演奏;另外還有一種獨奏形式,常用三弦、古箏等。
河南板頭曲的曲式結構嚴謹。它以廣為流傳的《老八板》(河南板頭曲中稱《單八板》)的旋律為基本素材加以變奏,成為能表現多種情感的樂曲,如《小鵲》、《葡萄架》等,速度有快板、中板和慢板之分,大多為68板;另一種結構形式是以演唱的牌子曲為基調,模仿《八板》的曲式結構改編而成,有時也加入鼓子頭的演奏,如《閨中怨》、《哭周瑜》等。
河南板頭曲的標題命名方法有3種:①以板式命名,如《雙八板》、《花流水》;②以歷史故事命名,如《哭子路》、《鶯鶯喚紅》;③以樂曲所描寫的形象命名,如《百鳥朝鳳》、《獅子滾繡球》等。
河南板頭曲的曲目約有100余首。其代表曲目有《單八板》、《高山流水》、《打雁》、《思鄉》、《思春》、《大救駕》、《鑾鈐》、《嘆顏回》、《征西》、《落院》、《八景》、《和番》、《蕭妃舞》、《寒鵲爭梅》等等。
板頭曲分布較廣,南陽、泌陽、鄧縣、許昌、開封皆可見其蹤跡,但傳播中心在南陽市。據載,明崇禎年間,板頭曲隨河南曲子見諸市井。清初,逐漸盛行于上述各地。其樂隊不備鑼鼓笙管,而以彈撥樂器為主,另加胡琴、四胡等拉弦樂器,由此成為我國民間樂隊中難得一見的弦索樂組合。其樂曲多半源于古老器樂曲牌《八板》及其各種變體,同時廣泛吸收河南曲子曲牌、唱腔及民間小調。代表性曲目有《天下大同》、《高山流水》、《新開板》、《陳杏元和番》、《打雁》、《賞秋》、《閨中怨》、《上樓》、《下樓》等。曲體大部分為六十八板體,結構嚴謹而又靈活多變。
1949年后,板頭曲得以復蘇并受到廣泛重視。1953年,著名古箏演奏家、板頭曲傳人曹東扶先生代表河南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板頭曲的獨特風格在音樂界引起強烈反響。同年,部分板頭曲經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整理出版。一代名家曹東扶先生傳譜的箏曲《高山流水》、《蘇武牧羊》更是傳遍神州,遠播海外。中國樂器表演課程(本科)教學大綱中的《閨中怨》、《高山流水》、《鬧元宵》、《上樓》、《下樓》等都是板頭曲曲譜。此后,曹東扶及其后人全力投入板頭曲的記錄整理和演奏,為傳承、保護這一罕見的音樂品種做出巨大貢獻。近期,隨著大多數傳人去世,板頭曲正面臨凋敝失傳的危機。
歷史溯源
河南板頭曲起源宋朝,它被稱為是中國民族音樂的“根本”,和福建南音、江南絲竹、廣東音樂一起并列為我國四大曲種之一,是河南乃至全國的稀有樂種。
據載,明崇禎年間,板頭曲隨河南曲子見諸市井。清初,逐漸盛行于上述各地。其樂隊不備鑼鼓笙管,而以彈撥樂器為主,另加胡琴、四胡等拉弦樂器,由此成為我國民間樂隊中難得一見的弦索樂組合。
藝術特色
在當前流傳下來的板頭曲中,一大部分是適合古箏、三弦和琵琶單獨演奏的,也有一部分是適合多種樂器合奏的。根據它們的演奏特點和在不同場合所起的作用,對于板頭曲產生的起因,目前文藝界流傳著四種說法:一是聚集人氣,吸引觀眾,為大調曲子的正式演唱作鋪墊;二是緩和演出氣氛。在不同曲目的大調曲子轉場期間,樂隊演奏板頭曲,以免演員休息、替換時出現冷場現象;三是調弦定調。意在使不同樂器的樂手之間相互默契;四是呈才性,以曲會友。
曲體形式
板頭曲的曲體形式,基本上是68板,即盤頭16板,起勢6個8板,煞尾4板,民間俗稱"老八板",是民族器樂曲最常用的一種結構形式。板頭曲的內容,有以歷史傳說故事為題材的,如《奪箏》、《高山流水》、《蘇武思鄉》等;有描寫封建社會中婦女的壓抑悲傷及閨怨情思的,如《盼夫歸》、《思春》、《悲秋》等;有以情景寄意、寫景抒懷的,如《滿園春》、《春雨細柳》、《寒鵲爭梅》等,這一部分板頭曲數量最多。
其樂曲多半源于古老器樂曲牌《八板》及其各種變體,同時廣泛吸收河南曲子曲牌、唱腔及民間小調。代表性曲目有《天下大同》、《高山流水》、《新開板》、《陳杏元和番》、《打雁》、《賞秋》、《閨中怨》、《上樓》、《下樓》等。曲體大部分為六十八板體,結構嚴謹而又靈活多變。
分類
板頭曲分為快板和慢板兩種。慢板一板一眼,曲調大部分哀怨低沉;快板有板無眼,曲調歡快流暢。由于古箏、三弦等樂器的音域寬闊,音色明亮,音韻優美,適宜于表現板頭曲細膩委婉的情緒,大多數板頭曲聽起來曲調優美,節奏明快,使人進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的藝術境界。《思鄉》哀怨,聽之催人淚下;《打雁》歡快,聽之輕松愜意;《高山流水》壯美,聽之思緒飛揚;《雁落沙灘》深沉,聽之回味無窮……
上面講到,"板頭曲"的特點及其曲體結構關系有不少都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器樂曲牌《八板》的變體,這點和我國多數民間傳統樂曲一樣。就其曲體結構而言,基本上是屬于"八板體"樂曲種類。當然,"板頭曲"中也有不少是根據當地的民間音樂、民俗小調改變而成的,也有由大調曲子中的音樂素材發展衍生而成的,但它們仍大多遵循著八板體樂曲的架構。從樂曲手法上講,八板體樂曲是屬于用同一個基本音樂主題變化而成的單曲的"板式變奏體",也就是說它們是以傳曲牌《八板》的音調為主題(典型的方法),或選用其他音調為主題,但均是參照傳統形象地稱其為"母曲",通過運用以"板式變奏"為主的多種手法,發展衍生出眾多藝術特色各異的、表現不同的內容情趣的音樂變體。這其中,地方特色和編創者(往往也是演奏者)個人的藝術素養及風格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因為正是基于此,才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樂種和不同的音樂流派。
《八板》的原型是由八句旋律組成的,每兩句為一單元,四個單元之間相互構成典型的"起承轉合"關系,傳統上以每一句為一"板",故此曲被取名為《八板》。該曲牌是宮調式樂曲,全曲共六十八拍,因每一拍擊一下手扳,故俗稱其為六十八板樂曲。它的"起"和"承"在音調落音及結構關系上是前后呼應的,"轉"的特征是在樂句上有了擴展,并且落音也不同于"起"和"承"在音調落音及結構關系上是前后呼應的,"轉"的特征是在樂句上游樂擴展,并且落音也不同于"起"和"承";"合"、"轉"中的一句,而且結構也方整而穩定,收束功能很明顯。例如《弦索備考》中的《八板》與河南流行的箏曲《單八板》,兩曲調為八大句三十四小節,每拍擊一板的"六十八板"樂曲,均為宮調式,它們所展示的"八板體"特征非常明顯。其中"弦索備考"中的《八板》即為"八板體"樂曲的原型"母曲",所有"八板體"樂曲--也包括"板頭曲",大多均由它衍變生發而來。
《八板》的"起"和"承"每句由相同的四小節八板構成,四個樂句依次落在商音"2"、徵音"5"、商音"2"和徵音"5"上,而且"起"的兩句旋律基本相同,僅在句末有所區別,這種旋律手法在傳統上稱為"換尾",而這樣的"起"又稱為"八板頭"。"轉"的第一句擴展了四"板",兩句均落在宮音"1"上;"合"則再次強調了"轉"的落音,兩句也均落于宮音"1",并且在結束句重復了"轉"的第二句(僅在第一拍上有點差別),成為"換頭"。全曲結束句又稱"八板尾"。以上分析的《八板》各部分的特征,就是在編創新的"八板體"樂曲時所要掌握和準循的基本程式。《單八板》是《八板》流行于河南省的一種主要樣式,由于受河南聲的一種主要樣式,由于受河南地方風格的影響,以及古箏演奏手法的潤色,使其與《八板》的旋律有了少許的差異,尤其第一句的落音變成了宮音"1"。但從總體看來,它仍不失為典型的"八板體"樂曲,而且實際上它也可稱是"河南板頭曲"的"母曲"。《八板》在各地的"八板體"樂曲中的變體甚多,有些變體的幅度還很大,這是由于地區的不同或表現內容的不同造成的結構、速度、節奏、節拍、旋法與調式等方面的不同所致。但是,不管變化有多么大,它們在音調落音,句法和結構等方面,總或多或少地具有共同之處,即具有"八板體"的結構特點。在編創新的"八板體"時,藝人們以他們的聰明才智,充分地利用原型"母曲"--《八板》的可塑性進行精雕細刻,并在有限的六十板中靈活地運用其程式推陳出新,借以抒發各自不同的感觸和情趣,從而使《八板》這一有限的素材得以無限地展馳,并最終創出了曲目繁多、豐富多彩的"河南板頭曲"樂種。
傳承意義
1949年后,板頭曲得以復蘇并受到廣泛重視。1953年,著名古箏演奏家、板頭曲傳人曹東扶先生代表河南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板頭曲的獨特風格在音樂界引起強烈反響。同年,部分板頭曲經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整理出版。一代名家曹東扶先生傳譜的箏曲《高山流水》、《蘇武牧羊》更是傳遍神州,遠播海外。中國樂器表演課程(本科)教學大綱中的《閨中怨》、《高山流水》、《鬧元宵》、《上樓》、《下樓》等都是板頭曲曲譜。此后,曹東扶及其后人全力投入板頭曲的記錄整理和演奏,為傳承、保護這一罕見的音樂品種做出巨大貢獻。近期,隨著大多數傳人去世,板頭曲正面臨凋敝失傳的危機。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板頭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原標題:板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