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文化遺產 >> 文遺學術專欄 >> 瀏覽南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南陽市非遺保護和傳承問題研究(2)

2013/9/29 15:28:27 點擊數: 【字體:

    一是要活態整體性保護。文化生態保護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要使民間的原生態非物質文化遺產存活下來,就必須重視與其緊密相依的文化生態環境的保護。

    二是要生產性保護。把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造福當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對于那些已經失去生存條件的文化形式,可采用收入博物館的方法加以保存,但對于那些仍然具有生命力、又有開發潛質的傳統手工藝和民間藝術,則可以進行合理開發,以生產的方式加以保護,這既有利于它們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又能體現其應有的價值。

    三是要記錄式保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可以運用錄音、錄像及親筆記錄等方式,記載民間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聲音、表演或技藝生產過程,獲取真實可靠的圖像、實物、文本記錄以及其它第一手資料,然后再整理分類建立檔案資料庫,進而利用多媒體、數字化等高科技手段,建立數據庫等,以便永久保存,并逐步做到資源共享。

    四是要發揮博物館的收藏與展示功能進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長期的發展和傳承過程中,留下了大量珍貴的實物和物質載體。如民間美術中的繪畫、雕塑、手工藝品,民間戲曲中的劇本曲譜、樂器、戲服、古戲臺等。將這些稀少而又珍貴的實物進行分類收藏、展示和研究,建立相應的博物館,就可以將這些勞動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得以有效的保護和傳承。

    2012年,內鄉縣衙博物館與內鄉縣文化局結合,對內鄉縣方言、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曲、民間曲藝、民間習俗、民間信仰、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體育競技、傳統醫藥等360余項民間非遺項目進行了挖掘、整理,并編冊成書,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原則和方法

    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特點,只有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才能使某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得以世代相傳,不斷流、不泯滅、不消亡,在自然淘汰中逐漸形式一種相對穩定的文化傳統或文化模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大體有三種方式:群體傳承,家庭或家族傳承,社會傳承。

    1、群體傳承。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相當數量的門類或形式是群體所創造和擁有的,它們是通過群體傳承的方式世代相傳至今的。歲時節令、民俗節日就是群體傳承的典型代表。中國的傳統民俗節日,既體現了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深刻認識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又適應了時間和氣候、農作與季節的需要,在其形成和演變過程中,陸續粘附上了家庭(族)團聚、紀念祖先、追懷慎遠等種種觀念與意識,對中華民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內鄉縣衙博物館的“打春牛”、“正月十六看縣官太太”和“宣講圣諭”3個非遺項目傳承為例。

   “打春牛”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語說“陽氣送冬走,春打六九頭”、“一年之計在于春”。立春是標志著一年農耕開始的節日,也包含著一系列的祭祀禮儀活動,而牛是我國古代主要的耕作工具,所以,在清代立春日有“鞭春”的習俗,“打春牛”便是知縣每年立春時舉行的一項勸民農桑的政務活動。立春的前一日,知縣率眾官到先農壇祭祀由欽天監頒布制作的“春牛”和“芒神”(主管樹木的神)。祭祀完畢,知縣在附近田地里親手扶犁耕地一壟,表示代御親耕,以迎春氣而兆豐年。然后第二天立春日在縣衙大堂前“鞭春”。大堂前設香案,擺香燭、豬羊、白酒等祭品,知縣跪拜祭祀后,帶領眾官吏繞牛三圈后,鞭打春牛(泥塑或紙糊的),牛肚內事先填滿的五谷、干果等紛紛落地,眾吏役與百姓歡呼搶食,期盼五谷豐登,吉年有余。隨后人們出縣衙開始游街鬧春,鼓樂、獅子、旱船、高蹺等民間雜耍奇玩盡興表演,到處洋溢著吉慶歡快的氣氛,將打春牛活動推向高潮。

    打春牛、鬧春耕活動一直延續到民國,并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積淀,塵封在歷史的褶皺里。自2005年開始,內鄉縣衙博物館將“打春牛”作為文化旅游表演項目在博物館內進行展演,頗具影響。

   “正月十六看縣官太太”是南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正月十六日這天,衙門內張燈結彩,大門、儀門敞開,所有婦女和孩子可自由進入縣衙三堂院內看縣官太太。縣官及其夫人一大早就坐在三堂前檐下和鄉民見面,丫環、仆人還把花生、紅棗、核桃等干果大把大把地散給人們。人們還要近前窺視縣官太太的腳是不是“三寸金蓮”,若不是還會惹人恥笑。這天也是縣官太太最榮幸、最開心的一天,“妻以夫貴”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此外,這還是“親民之官”聯絡百姓的一種舉動。內鄉縣衙從2004年開始,經過精心排練,恢復了“正月十六看縣官太太”這一場景。并作為文化旅游表演項目在博物館內進行展演。

   “宣講圣諭”是南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明清時期,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兩日,知縣要在縣衙大門外的宣化坊下,舉行宣講圣諭、教化百姓的活動,內容主要以教化百姓忠君愛國、尊敬長上、和睦鄉里、守法交稅等為主。清朝滅亡后,該活動被廢止。2004年,內鄉縣衙博物館根據史料記載,組織恢復了這一宣講形式,每逢周六、周日及節假日,在縣衙宣化坊下進行宣講表演。

   “打春牛”、“正月十六看縣官太太”和“宣講圣諭”這3個非遺項目,通過節目表演這種形式有效、生動地保護和傳承了優秀的文化遺產,通過博物館這個載體得以充分的展示和傳承。

    2、家庭或家族傳承。所謂家庭或家族傳承,主要表現在手工藝、中醫以及其它一些專業性、技藝性比較強的行業,在有血緣關系的人們中間進行傳授,一般不傳外人。

    以內鄉縣衙的泥塑藝術展演為例。內鄉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四千至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內鄉的茶庵遺址、小河遺址、朱崗遺址均發現有陶器(罐、壺、瓶),質地以泥質紅陶為主。兩漢以后,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動,內鄉民間的道觀、佛寺、廟堂興起,直接促進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藝術的發展。以后,泥塑藝術不斷發展,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觀賞陳設,又可讓兒童玩耍,有許多人專門從事泥人制作,作為商品出售。目前,內鄉縣王店鎮于營村民間藝人于振興的泥塑最具代表性,其泥塑惟妙惟肖,神態逼真,形成獨有的風格,特別是為內鄉縣衙博物館所塑的知縣章炳燾像、胥吏衙役像等,形象生動,栩栩如生,讓廣大游客和專家學者贊嘆不已,人們親切地稱他為“泥人于”、“巧手于”。如今,于振興將技藝傳授給子女,專門在內鄉縣衙博物館開設了“泥人于作坊”,不僅可以向廣大游客展示這一珍貴的民間技藝,而且可以將制作的精致泥塑作品出售給外地游客,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使這一民間藝術得以傳承發展。

    3、社會傳承。所謂社會傳承,大致有兩種:一是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傳承某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某種手工技藝、戲劇曲藝等;二是沒有拜師,而是常聽多看藝人或把式的演出、表演、操作,無師自通的。

    以內鄉宛梆為例。內鄉宛梆是2006年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有國家級宛梆傳承人3名,省級宛梆傳承人2名。內鄉宛梆是一個優秀的珍稀劇種,形成于明末,完臻于清代,距今已有400年的歷史,據新編《戲劇志》記載:宛梆是“明末李自成義軍把陜西戲‘東路秦腔’(同州梆子)作為軍中戲,帶到南陽、襄陽一帶,此后與南陽地方民間歌調相互融合而成。”宛梆的獨特之處就是:它女聲唱腔中的高八度嘔音花腔猶如鳥鳴,堪稱中華戲曲一絕。清代中期,宛梆在南陽地區盛行,周邊各縣曾同時擁有近百家宛梆戲班。此后的百余年中,宛梆逐漸衰落,到1948年內鄉解放,僅存1家私人開辦的宛梆戲班。1951年,內鄉縣人民政府為保護地方戲,將該戲班收編改制,組建了“內鄉縣宛梆劇團”。由于宛梆的獨特性,社會上沒有為宛梆培養人才的藝術學校,人才無法橫向引進,歷來都是宛梆劇團自己辦校。2010年正式成立了“南陽宛梆藝術中等職業學校”,2011年開始實施了首批南陽宛梆藝術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擇優招錄了40多名宛梆學員,從而把培養宛梆藝術傳承人納入國家職業教育范圍。

    自2005年開始,內鄉縣衙博物館與宛梆劇團相結合,在縣衙內成立了“內鄉縣衙戲曲茶社”,聘請專業的宛梆演員在戲曲茶社內進行宛梆演唱,使游客在縣衙內不僅能游覽滄桑古縣衙,還能欣賞天下第一腔——內鄉宛梆,通過博物館這個平臺生動形象地將這種珍貴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承、發揚光大。

    總之,南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數千年的文化積淀,體現了南陽地區人民群眾的精神和氣質,深刻而生動地表現了他們的生活、情感、思想和愿望。對南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必須而迫切,這不僅是每個南陽人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文化工程,只有堅持實施科學正確的方法與措施,才能通過全社會的努力,把我們珍貴的、瀕危的、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下來,并得以傳承和發揚。(王曉杰 閆子琦)
   
    參考書目:

    1、王文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論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

    2、劉鵬九,《內鄉縣衙與衙門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

    3、王曉杰,《揭秘內鄉縣衙》,中州古籍出版社

    4、《內鄉文化遺產》,中州古籍出版社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內鄉親民網 2013-07-01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牛郎織女的起源與發展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