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前寶樹家聲遠,檻外烏衣世澤長。
一句話,濃縮了謝姓曾經的鼎盛。這個起源于河南南陽的姓氏,如今在中國姓氏中排名第23位,總人口1010萬。
謝姓后人多尊申伯為始祖。如今,在南陽唐河等地,還有很多歷史的痕跡。
謝氏宗祠
謝城古物多,九崗十八國
3月12日上午9時,唐河縣蒼臺鎮謝家莊。
76歲的謝懷俊打開祠堂大門。坐北朝南,紅墻黛瓦,兩座六棱塔,一座申公殿,碑匾回廊,勾欄環伺,現在的謝氏大宗祠,與古祠堂只有一箭之遙。
新祠堂于2003年建成,匾額由世界謝氏宗親總會會長謝漢儒題寫。謝懷俊說,村里的地下埋藏著很多文物,耕地、挖土、蓋房,一不小心就能挖出古物,帶著精美圖案的古磚、銹跡斑斑的箭頭、殘缺不全的古鏡……
他說,村里還流傳著一個古語:謝城古物多,九崗十八國,路東沒有路西多。
“村里有條南北小路,連接后崗和倉臺。所謂路東路西的‘路’,就是指這條路。”謝懷俊說,現在的宗祠西邊就是那條路。
地下古物
隨便踢一腳,都能踢出古磚
雖然講不太明白本地的歷史,但這個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家里面可有不少“寶貝”。謝懷俊從家里拎出了兩竹筐物件,瓷罐、鐵器、銅鏡、燭臺、青磚、刀幣……
謝懷俊說,曾經,有村民犁地時發現一個硬疙瘩,回家洗一洗,發現是方印章。這就是有名的“軍假司馬”印。不過,留在謝懷俊等村民手里的古物,都是殘缺不全的。
這些東西,很多村民都見過,甚至在自家宅基地下面都挖到過,走路隨便踢兩腳都可能被絆倒。他們不懂考古,不懂歷史,只是覺得,這片土地有故事。
村里還有一個傳說,也充滿了神話色彩。在村西頭,有一棵巷子樹,兩人合圍才能抱住,樹冠巨大,上面有一個老鸛窩。每年,它都會生一窩蛋,孵化成幼鳥。如果它把幼鳥都養活了,就預示著當年風調雨順;如果它把鳥都推下樹摔死,這年必定要遭災遭難。
后來,一場大風將巷子樹吹倒,樹根翹起,帶出了一個大坑。
“我們小時候,還經常到這個大坑里洗澡、摸魚。”旁邊一個村民說。
現在,大坑已被泥土淤平。但是,至今沒人敢在此挖土、種菜栽花。這個大坑連同巷子樹,成了村民心中的禁地和圖騰。
古鼎留存
村里埋七鼎,五個被盜走
關于本村的歷史,謝懷俊還記得幼時的一些事情,尤其是那個帶著神秘色彩和歷史印記的祖廟。“剛解放時,廟還在,里面還有一座玉碑,上面刻著字,記載著謝姓的由來。”村民們說,這座碑的神奇之處在于,夏天時碑身冰涼,溫度過高時,還會“出汗”。
祖廟的存在,讓村民的精神信仰有了依托。每逢婚喪嫁娶,都要去祖廟祭拜。
不過,1957年前后,祖碑被毀,這里成了村里養牛的牛棚。之后,房子也被扒掉。如今,只剩下一個土臺,上面堆放著柴火。現在,謝家莊有700多人,都姓謝。而在整個唐河地區,謝姓人口30000多人,另一個集中居住地在小河謝。
在村民的傳說中,謝家莊周圍埋有7個古鼎,其中,有5個被盜墓賊偷走了,另外兩個得以幸免。這是什么原因呢?
原來,有一個埋在村民的房子下面,盜墓賊眼看古鼎而無計可施。當時也沒有疏挖管道、檢修電路之說,不然就可以像美劇《越獄》那樣,在屋外挖洞,光明正大盜寶了。
另外一個是因為盜墓賊偷到一半,被發現了,只能棄寶逃跑。這兩個古鼎,一個據說還埋在地下,另一個經過歲月滄桑,不知所終。
國運不濟
申伯建國謝城,被楚國所滅
其實,對謝家莊的人來說,村里古物再多,只有一個是最珍貴的,因為它能解開一些歷史謎團。這件古物叫“式是南邦”碑首,現收藏于唐河縣博物館。唐河縣謝氏宗親會執行會長謝海亭說,在《詩經·大雅·嵩高》中,有“于邑于謝,南國是式”的記載,是說申伯被封在南陽,在古謝城立國。《詩經》又說:“因是謝人,以作爾庸。”意思是說,原來謝城的百姓因申伯改封于此,也就成了申伯治下的百姓。申伯因其品質高尚聞于四方,當地人對他很尊重,尊其為祖。
那么,申伯又是誰呢?謝海亭說,申伯是周宣王姬靜的大舅。周宣王的父親就是周厲王,謚號“厲”字上看,是古代有名的暴君,成語“道路以目”就是他造成的。
后來,老百姓實在受不了“見面不說話,只能干瞪眼”的日子,就攻入王宮,把周厲王攆跑了。及至亂局平息,周公、召公、申伯、尹吉甫等人攝政,擁立太子姬靜登位,是為周宣王。
此時,南方地區,楚國崛起,攻占大片土地,并向北挺進,威脅到西周的安全。為了保住這個南大門,周宣王就讓申伯鎮守南陽,并在謝城建立申國,史稱南申。
不過,申國太小,無法阻擋楚國的鐵蹄,公元前688年前后,申國被楚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