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武丁冊封其叔父曼于鄧,鄧國由此開啟了一段600多年的歷史。 記者 唐朝金 文/圖
而由鄧國發展而來的鄧姓,在歷經3200多年發展之后,成為全國第34大姓,遍及各地。
每年的清明節和農歷十月初一前后,距離南陽鄧州城區東南3公里的吾離陵,都會有大批鄧氏后人前來祭祖。
吾離陵
鄧州第一冢
3月18日,坐落在松柏間的吾離陵顯得異常安靜,曼公、吾離、鄧禹三位鄧氏祖先的巨型雕塑屹立在吾離陵前,接受后人祭拜。
吾離陵前,規劃超百畝、投資2億元的鄧國春秋園正在緊張建設中,園中的主體大殿建筑已經初具規模。
“主體工程預計年內全部完工,按照規劃,明年春天,這里將會吸引全世界的鄧氏宗親前來祭拜。”鄧國春秋園一工作人員說。
據史料記載,吾離是曼姓鄧國第19位鄧國侯,也是第一位見于正史的鄧國國君。吾離在任期間,勵精圖治,發展農桑,鼓勵冶鐵鑄造(“鄧師鑄劍”曾聞名天下),又廣泛與列國建交,鄧國一度崛起,吾離因此也是鄧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國君。
吾離死后,葬于今鄧州東南吾離冢村,吾離陵為“鄧州第一冢”,又被稱為“鄧氏第一陵”。
天下鄧姓 始于曼公
實際上,古鄧國的開山鼻祖是商王武丁最小的叔叔曼公。
據鄧州市文廣新局鄧姓研究會秘書長王春玲介紹,鄧國受封于殷商時期,曼公是鄧國立國之君。
王春玲主編的《鄧國鄧姓鄧人》一書中說,由于鄧國是曼公建立的,因此史稱曼公建立的鄧國為曼姓鄧國。故眾多研究姓氏的文獻及各地的鄧氏族譜中,在論及鄧姓之源時,均稱之為“以國為氏”。
王春玲認為,由于曼公是商王武丁的叔叔,所以曼公應與商同姓,而商人的先祖名契,契為子姓。“因此可以說,曼公建立的鄧國以及由鄧國而產生的鄧姓均出自子姓,而子姓的遠祖可追溯到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黃帝。”
在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任崇岳寫作的《鄧姓的來源與遷徙》一文中,也認同該觀點。任崇岳說,鄧姓源于鄧國(今鄧州市),是因國而得姓。
最早記述黃帝至春秋時期列國諸侯大夫姓氏、世系的著作《世本》說:“鄧為曼姓。”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6下:“鄧,曼姓之國,今屬南陽。”此后的典籍也多持此說。
楚滅鄧國 以國為姓
在曼公建立曼姓鄧國之后,經過晁公、徽公等,鄧國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南方較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
公元前678年,曼姓鄧國終于走到了終點。而結束鄧國歷史的不是別人,正是當時鄧國皇帝的親外甥——楚文王。
這中間有一個“噬臍莫及”的故事。
史書記載,公元前678年,當楚文王率軍借道鄧國北上攻打申、呂二國時,作為文王舅舅的鄧祁侯設宴招待了這個實力強大的外甥。
這時,鄧國以騅甥、聃甥和養甥(均為鄧祁侯的外甥)為代表的一批大夫,極力主張乘機殺掉楚文王。
鄧祁侯卻表示反對,“我要是連自己的外甥都殺,這事傳出去,必定遭人鄙視”。
沒想到外甥卻不認這個舅舅。在楚文王攻打完申國班師途中,順手把鄧國給滅了。
至此,這個傳承600多年,在江漢、南陽一帶頗有影響力的國家,退出了歷史舞臺。亡國之后鄧國百姓為了紀念鄧國,便紛紛改姓為鄧。
對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有記載:“鄧,曼姓,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后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分支
除改姓外
少數民族也有鄧姓
實際上,在鄧氏大家庭內,除了出自曼姓鄧氏的鄧姓之外,還有其他姓氏改為鄧姓的情況發生。
據王春玲介紹,鄧氏在繁衍發展的過程中,也吸收過外族外姓的成員。據《安化鄧氏譜序》載,南唐后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從鎰為鄧王。南唐亡國后,為躲避宋太祖的斬殺,李從鎰以其父封號為姓氏,改為鄧姓保住了性命。
此外,《鄧國鄧姓鄧人》一書記載:鄧姓不僅是漢族的姓氏,一部分少數民族內也存在鄧姓。比如蒙古族、壯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不同少數民族的鄧姓產生原因不盡相同,但絕大部分是受漢族姓氏文化的影響而產生。而有的少數民族本就有鄧姓,比如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