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名人名家 >> 逸聞趣事 >> 瀏覽南陽

范蠡隱跡蠡口鎮

2014/12/29 16:57:12 點擊數: 【字體:

    蠡口鎮,位于蘇州城北六公里處,北與黃埭、渭塘接壤,東連太平,南接陸慕(墓),西與黃橋、黃埭為鄰,是一座千年歷史古鎮。

    鎮的得名,相傳與春秋時期的越國大夫范蠡有關。范蠡(約公元前536—前448年),字少伯,原為楚國宛地(今河南南陽)人。出身貧賤,后受邀去越國任大夫。在古代的史籍上,關于范蠡的記載較多。東漢袁康、吳平撰的《越絕書》上說:“西施亡吳國后,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宋代文人朱長文撰的《吳郡圖經續記·往跡》上也說:“蠡口在長洲界,又謂之蠡塘,昔范蠡扁舟浮五湖,盍嘗經此。”《國語·越語下》:越“果興師而伐吳,戰於五湖”。韋昭注:“五湖,今太湖。”又云:“‘五湖’,太湖之別名也”。民間傳說范蠡與西施早有婚約,范蠡有滅吳七計,“美人計”是其中之一。為此,他只得忍痛割愛,將西施獻給吳王,所以有西施“復歸范蠡”之說。西施長得標致,乘船去吳國途中,晨起對水梳妝,魚兒見她美麗,羞而潛入水底,故后世稱西施有“沉魚”之容。

    綜合有關史料及民間傳說,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以后,尊為大夫、上將軍,是朝廷的高官。但他知道勾踐此人氣量狹小,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因而,幾乎在吳國滅亡的同時,他悄悄地、毅然地離開官場,與西施身穿平民服裝,化妝成一對貧賤夫妻,混出齊門,乘舟泛入太湖。他們在湖邊生活了一段時期,隱居在哪里呢?相傳在今之陶村。兩人搭茅棚,種竹子,暫時住下。范蠡見這里水網交錯,河面開闊,就養起魚來,養得肥壯,賣得好價錢,從而致富。他對養魚很有研究,精心飼養,并著有《養魚經》一部。范蠡認為:養魚先要挖池,以六畝地為一池,池內蓄水,圍成九塊,飼養鯉魚,二月放苗魚,次年二月魚則長大,“得鯉魚長一尺者,一萬五千枚,三尺者,四萬五千枚……”為什么要養鯉魚?因鯉魚互不相食,而且容易長大,價錢又貴。民間傳說,鯉原本無名,因是范蠡所養殖,曾稱“蠡魚”,后作“鯉魚”。范蠡的《養魚經》全文雖僅343字,卻是發展淡水養魚的重要著作,對中國養魚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地有民謠云:“種竹養魚千倍利,要謝西施與范蠡”。

    因范蠡居于太湖邊,其處為“五湖”之口,鄉民為紀念這段歷史,故稱其地為“蠡口”。

    后來,范蠡怕越王追殺,與西施逃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在陶地(今山東定陶西北)再度經商,成為富翁,世稱“陶朱公”,并尊為發財致富的祖師爺。

    范蠡在蠡口的時間雖然不長,但許多地名與他有關,除蠡口鎮外,還有蠡口村、蠡西村、蠡塘河等。關于蠡口的由來及范蠡的傳說,諸如范蠡種竹、范蠡養魚、范蠡造船的故事,蠡口百姓無不津津樂道。

    值得一提的是,宋時,蠡口鎮朱莊村出過一個鼎鼎有名的孝子,名叫陳興立,是當地的一個農民。他的母親雙目失明,愛吃糕點,而且最喜歡吃蘇州城里臨頓路上一家糕團店里的糕。陳孝子為了滿足母親的要求,他天天一早起來,赤著腳趕到蘇州城里臨頓路,買回糕給母親吃。所以,他的孝行聞名鄉里。一天,他買糕回家,在半路上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送給他一個水瓢。陳孝子回到家里,用水瓢舀水給母親喝,母親喝了以后,眼睛重見光明。這事傳揚出去,好事者認為孝子感動了上蒼,遇到了“仙人”,才有這等好事。這個故事流開來,越傳越廣。

    到了明代,故事傳到了京城,弘治皇帝聽了這個故事,就派人到陳孝子家里,把那個水瓢拿回宮廷,說是要研究研究。這樣一來,當地官府就慌了手腳,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為陳孝子建立祠堂,面闊八間,進深二間,俗稱“太保堂”。還豎立了《宋陳孝子祠堂碑》,碑高1.67米,寬0.7米。碑上文字由名人寫就,碑的左上方為沈周撰書的《陳孝子祠堂門樓院廡募緣疏》; 右下方為江西提學副使、后任南京禮部尚書的邵寶寫的銘贊; 另有禮部尚書吳一鵬寫的題跋。

    此碑集明代三位名人的書法,在當時的聲譽也可想而知了。不僅如此,著名畫家、詩人唐伯虎還專門作有《陳孝子歌》,歌云:

    元季有孝子,姓陳名立興。結屋住蠡口,采樵以養生。有母年七十,癱瘓雙目盲。居然臥床席,九年六月零。愛啖王家糕,其家住在城。地名臨頓里,相去將一程。每日買一貫,持歸母點心。如此以為常,不限晦與明。一日持糕歸,其橋名楊涇。道旁過老叟,帕首腰系繩。相楫仍問訊,手中何所擎。立興答以故,其老側耳聽。聽罷囁嚅言,冀子諒微情。吾母亦嗜糕,欲買惜未曾。倘然肯相惠,免我轉腳行。立興聞其語,慨然而就應。汝老筋力衰,我壯腿腳輕。我便再去買,與翁奉尊親。南北兩分首,飄然入煙溟。比行到王家,糕盡難再蒸。頓足空手歸,舉拳連槌膺。及歸未至家,遙見母倚門。手腳盡輕舉,雙目亦清明。立興驚且問,阿母那能亨。兒已買糕歸,道逢一先生。就手乞將去,莫知其姓名。再買甑已空,兒心正征營。母言糕寄來,且說寄者形。形與乞糕者,更不差毫分。自啖今日糕,其味甜如餳。大與平日異,頓覺痼疾平。鄰里聞此異,觀者來如云。……

    此歌長達七百三十言,將陳孝子的故事敘述得十分詳細,并用行書寫就,刊刻后流行于世。

    清代以后,祠堂改作觀音堂,但石碑尚在壁間。在上世紀80年代普查文物時,此碑被移至吳縣文管會,作為文物保存。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蘇州日報(2014-08-0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