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漢子梁中旭:他在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之間搭起一座橋
2014/1/3 14:58:4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南陽新野人梁中旭,離開家鄉來廣州已經很多年了,但他身上仍然保持著最純正的河南味兒:在誰面前都是一口地地道道的河南話,毫不害羞地暴露出自己的出生地;常常接納打工老鄉到家里,還包吃包住包介紹工作,那些說河南人壞話的人在他的善心面前是站不住腳的;自幼愛好書畫陶瓷,常常自己掏腰包請河南的書畫家來粵,他一心要做一個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對接者。
他還有十分大氣的愿望——將來生意做大了,建幾所國學院,讓中國的孩子從小就接受國學教育,用《弟子規》《了凡四訓》一類書籍,培養起后代心中的道德標尺。
慈悲心在他最困難的時候依然閃現
梁中旭是1973年人,在他考上大學那年,恰好趕上高校并軌,大學開始收費。他初中時父親就撒手人寰,家中一直入不敷出。根正苗紅家徒四壁的梁家人,急壞了腦袋也籌不出他每年三千塊錢的巨額學費。“還好我是體育特長生,盡管錯過了體育院校,但還是靠文化課考到河南的一所商業專科。一入學我就在全校運動會上得了400米和800米賽跑兩項冠軍,在學校轟動一時,做了學生干部,工作也積極熱情。為此受到校長和系主任特別照顧,直到畢業也沒有追問不交學費的事情。”
梁中旭善良的天性在他最困難的時候依然閃現出來。梁中旭憑借出色表現,拿到了大學三年每個月60元的助學金。不過有次在他去學校辦公室找老師時,卻看到班上一位女生在老師那里哭哭啼啼,說自己沒有生活來源。梁中旭同樣出身貧窮的敏感神經深受觸動,他找到老師,主動把這項助學金讓給了那位女同學。這筆數額不菲的獎學金,梁中旭只領了一個月,就轉手救濟了別人。
在廣州,時常有老鄉從老家趕來投奔親朋打工,在他們不幸路上被騙之后,梁中旭總是伸出雙手,將身無分文的老鄉接到家中住下。“我的為人受小時候家庭貧苦影響很大,總是看不得別人受窮受苦。有好幾次,有人從河南來廣州投奔親友,他們下了火車,就在車站周圍的IC卡電話亭撥電話,試圖與廣州的親友聯系,卻怎么也無法聯系上。不料他們缺乏經驗,被一旁的騙子盯上,對方的同伙從別處撥打電話到他們剛用過的電話亭,然后說你是不是要找某某啊,我是他的朋友,替他來車站接人來了。老鄉果然上當,把行李全交給了騙子,結果帶的一點現金也裝在行李中被一同騙走,實在是可憐又可氣。這些老鄉打聽到了我的電話,我就開著車把他們接到家里住下。”一開始,他的妻子還不理解,但時間長了,知道他出于善心,也就能夠接受了。梁中旭笑道,“沒辦法,我就是看不過去別人流落街頭,幫幫他們,也算是給子孫積點陰德吧。”
河南藝術的引薦者,偶然代理起中原藝術品
1999年,梁中旭大學畢業,遠遠離開家鄉,來到廣州做起了酒店管理的工作。他自言性格比較好動,不滿足于現狀,不喜歡每天按部就班坐在辦公室里。“雖然說起來是酒店管理人員,但一個月工資只有390元。”于是一年后,他就辭去了這份在外人看來還不錯的工作。他應聘了一家手機公司的銷售員,在接下來的幾年攢了一點小錢。
梁中旭對中國古典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自己也常常練習書法。這種愛好幫他找到了新的人生道路。一開始,梁中旭出于熱情,常常接待從河南來廣州的書畫家,供給食宿,安排他們與本地朋友或書畫家見面,替他們聯系展覽,等等。“出于愛好,我欣賞河南的老藝術家們在傳統文化方面孜孜以求的境界,接待他們都是我自己掏錢,著實花掉不少銀子,而我獲得的,就是書畫家們贈送的作品。那時,我對書畫的理解也很有限。后來我忽然靈機一動,開始代理他們的作品。到現在,全國的范圍的書畫家,都在我代理的范疇之內。”
從此以后,梁中旭開始與書畫、鈞瓷結緣,開始從事文化傳播方面的工作。在梁中旭看來,“北方文化與嶺南文化需要交融與發展。當今廣州書畫市場的地域性非常明顯,嶺南受晚清民國時流入的西洋畫風影響巨大,因而更注重小寫意與工筆的結合,而北方的繪畫傳統以水墨為主。北方的書畫家,往往在南方市場上遭受冷遇。這種狀況造成前期投入的費用很大,不過現在情況已有改觀。”
“讓孩子們從小就學習國學,那該多好啊”
一次偶然的機會,梁中旭認識了河南盧鈞瓷的傳人,不久就成了盧鈞瓷在廣東的總代理。鈞瓷是中國最早的瓷器之一,早在宋代,就作為皇家用品而享譽世界。宋元明時期,受動亂影響,鈞瓷燒制技藝失傳,直到明代也沒有恢復。1879年的光緒年間,康百萬和盧氏兩大家族,因為復興鈞瓷文化而發家,繼而又用于置田或開店。當時的俗話說,“日行千里,走的是康家的田,夜行八百,住的還是盧家的店。”梁中旭說,“宋代在開封設有御鈞臺,專門陳放鈞瓷精品供皇帝把玩。此時鈞瓷為皇家御用,普通官員和老百姓不準染指。后來慈禧因八國聯軍之禍逃難,經過河南返回北京途中,銀錢耗盡,無法繼續上路,就是由康、盧兩家共同出資白銀兩百萬兩,慈禧這才回到京城。”
梁中旭成為盧鈞瓷在廣東的代理人后,讓許多嶺南人得以近距離接觸到一度失傳近千年的河南官窯文化,可以說再次為中原和嶺南文化的對接搭起一座橋梁。
梁中旭皈依佛門后,就是吃飯時也常常打坐,平日要按《弟子規》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言行,他說,這些都是為了求得靜心,覺悟諸法實相。提起西方文化的主宰,梁中旭十分感慨,“我們不能盲目跟隨西方文化,像年輕人一樣尊崇西方的燈紅酒綠。咱沒那么多錢,不然搞個國學院,讓孩子們從小就學習國學經典,把子孫的美德教育從小抓起,那該多好啊!”
■悲喜劇
為接法師來廣州哪怕駕照被吊銷
梁中旭與佛法結緣,是通過西北畫家丁文若。丁文若以畫老虎而知名,有“西北第一虎”之稱。丁文若見梁中旭善根深厚,就把他引薦給光孝寺的正法法師——海燈法師的徒孫。從此,梁中旭開始參禪打坐,時常念著觀音圣號入睡。他尊敬在全國各地弘法的大法師們,甚至因此而被吊銷駕駛執照。
提起這事,梁中旭一臉無奈,“有天晚上我喝高了,睡到第二天早上七點多,突然接到一位河南法師的電話,說他來廣州了,讓我去機場接他。我自己開車往機場開去,不料回來的路上,遭遇交警檢查。大概頭天的酒氣還未散盡,我被查出酒駕,吊銷了駕駛證。只能幾年后再重考了,要不是法師來,大概不會有這樣的悲劇。”
■鏈接
唯盧鈞可與宋鈞相媲美
盧鈞,是繼宋代官窯之后,鈞瓷發展史上又一個高峰期的代表作,在鈞瓷界素有“唯盧鈞可與宋鈞相媲美”之說。
由于戰亂,鈞瓷的燒制技藝在宋以后基本失傳。直至1870年。在神垕鎮窯工盧振太一家祖孫三代人的努力下,才使鈞瓷燒制技藝得到恢復,并于1902年燒制成功“禹貢九鼎”,成為慈禧太后60大壽時的壽禮,后又代表國家參加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
新中國建立后,鈞瓷的恢復就是通過人們對盧鈞的記憶而進行的。因此,盧鈞不僅是近現代中國鈞瓷的開創者和奠基者,更是當代鈞瓷總根源。
盧鈞在鈞瓷領域的聲譽雖然很高,但由于受到“傳長不傳幼,傳男不傳女”等落后思想的影響,正宗的盧鈞窯變釉色卻極難見到。盡管有不少鈞瓷燒造者進行了不懈的探索,但傳說中的“金絲線”、“金斑釉”等窯變藝術效果卻始終未能面世。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新快報(201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