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由于太子早喪,他就把皇位傳給孫子建文帝朱允火文。建文帝為鞏固地位,連廢藩王,身為藩王之首的燕王朱棣對此驚恐不安。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挺身而起。建文帝元年,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起“靖難”之師,率軍南下。
據說一年秋天,朱棣帶領大軍抵達魯山縣沙河岸邊,看到河水蜿蜒東流,河灣里柳條郁郁蔥蔥,長勢繁茂。岸邊有個村子,因為打仗好多人逃走了,只有一些老弱病殘呆在家里不敢出門。朱棣為表明自己是正義之師,號令嚴明,秋毫無犯,老百姓漸漸的才不害怕了。一天,朱棣帶著幾個隨從到村里走訪,看見一位鶴發童顏的老人正在用柳條編籃子,便與老人攀談起來。老人說,他們世代居住在這里,以種地為生,閑時到沙河打些魚或在家里編柳筐、簸箕等,是方圓百里有名的柳編村,生活過得倒也安逸。由于元朝末年頻繁打仗,人煙漸漸稀少了,30年前太祖皇上從山西移民過來后,人口又多了,日子才安穩了些,不想現在又有了戰爭,老百姓真是怕呀!朱棣對老人語重心長地說,現在的皇上誤聽讒言,致使國家不寧,我無奈才起兵,目的是清除奸佞之輩,像周公輔成王那樣,把國家治理好,讓老百姓永享安樂生活。隨后,朱棣又派兵給村里送來糧食等,安撫人心。
經過幾年戰爭,朱棣最終攻下南京,當上了皇帝,并把年號定為永樂。在永樂皇帝20多年統治期間,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力強大,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永樂盛世”。
當地百姓為紀念明成祖朱棣在此領兵經過,也期盼世世代代永享太平安樂生活,就把村子稱為永樂莊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