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汝瓷作精品
汝瓷始于宋初,終于元末。它繼承了唐、五代時的越窯青瓷釉色,并又摻入瑪瑙末為釉,使釉質細膩,光澤晶瑩,其卵白、天青、豆青、蝦青諸色中往往帶黃色,還有蔥綠、天藍等,尤以“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更有“天晴云破處”之美稱。
在裝飾上,汝瓷發揮了隋唐釉下刻、劃、堆、貼等傳統工藝,并吸收了定窯的印花技術,獨創印花青瓷的特殊風韻,器物采用支釘托燒的疊燒技法,因而成為中原地區的重要窯口之一。至北宋晚期官方在此設立御窯,專為宮廷燒制貢瓷。由于汝官瓷燒造時間短,民間禁用,因此流傳至今的傳世品據統計只有65件。
汝官窯燒造時間短,地區的劃分歷代大都不一樣。解放后在河南臨汝縣(汝州)發掘了幾十座宋代窯址,但都不是當年的汝官窯窯址。1987年秋天,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對寶豐清涼寺汝窯址開始進行考古試掘,出土了大量的汝瓷標本和窯具。這一發現,解決了中國陶瓷史上長期末能解開的一謎。
1985年春,距清涼寺北約5公里處的大營鎮蠻子營村農民又發現一汝瓷窯藏,共出土汝窯瓷器47件。
汝窯瓷器以刻花、劃花、印花為主要釉下裝飾紋飾。汝瓷的器型常與紋飾結合在一起,如碗內一般分成六等份的框線,每框印一組折枝花卉。也有少數布局十等份的,但碗壁淺,碗心多為團菊,另有少量海水波浪紋。瓶類刻花多是滿身刻花紋,刻花與篦劃并施,生動有力。印花在宋中晚期成為汝窯的主要裝飾方法。
由于汝窯青瓷燒造時間長,技術又高,又在宋晚期為宮廷燒造貢瓷,所以名揚四海。解放后,在臨汝縣發現40多處民用汝窯址,還有宜陽、新安、禹州、寶豐、內鄉等多處,都有燒制汝青瓷的民窯。在禹州城關,有宋鈞官窯址,也燒汝青瓷。
從出土的實物看,汝窯系中也燒鈞瓷,鈞窯系中也燒汝窯瓷器,因此過去有種說法叫做“鈞汝不分”。如有的造型為汝瓷造型,卻出現窯變紅紫釉色;也有的造型是鈞瓷器型,卻出現汝青瓷釉色,這在宋、金、元時期,特別是后期,瓷窯中既燒鈞又燒汝的較多,說明當時藝人之間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風氣。
解放后,考古界為了找汝官窯,在汝州界內進行普遍調查,把刻花、印花青瓷視作臨汝瓷,而把光素無紋的青瓷稱為汝瓷。清涼寺的發掘證明,汝官瓷不光是光素無紋者,也有刻花、印花和堆花者,民窯汝瓷和官窯汝瓷在制瓷用料、造型和質量上有明顯的區別。
近年來,汝官瓷的仿制獲得成功,基本上達到了宋代汝官瓷的質量。【原標題:汝瓷與汝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