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記不清是哪朝哪代,有一個清廉耿直的朝廷大臣,因遭奸臣陷害要被滿門抄斬。好心人給他透了這個消息,為保全自己和全家性命,他決定逃離京城,隱姓埋名,遠走高飛。
一天,他逃到了汝州與寶豐交界的地方,看這里土地雖不甚肥沃,但還可以耕種。這里遠離京城,又是兩縣交界之處,向西南不遠便是深山老林,地僻人稀,官府疏于管理,他便決定在此定居。他們選定地方后便修房蓋屋,開墾荒地,播種莊稼,開始了新的生活。
奸臣對他的陷害沒有達到目的,不肯罷休,便向朝廷繼續進讒,說要不將他緝拿歸案,必將后患無窮。朝廷便畫影圖形,下令全國搜查。汝州自然不敢怠慢,派人對近來遷居的外來戶一一排查。
一天,地保領著上面派來的人到了這個新的外來戶家里查問:“你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要遷到這里?”
外來戶主答道:“從山東來的。山東連年荒旱,日子過不下去,來這里尋條活路。”
上面派來的人又問:“你姓什么?”
這句話問到了要害。他本姓李,又不敢說姓李,但又實在不愿改了祖宗的姓氏。他思想很亂,沒有直接回答,只在桌子上用手指蘸了口水寫了一個“李”字。但他很快意識到這樣會引來麻煩,甚至是殺身之禍,于是很快又在“李”上加了一橫,說:“我就姓這,認得嗎?”
被派來的人往桌子上一看,問:“你姓季?”
外來戶主笑了笑說:“不,‘季’字是‘李’字上加一撇,這是一橫。”
“那這個姓讀什么?”被派來的人問。
讀什么?他也不知道,因為本來就沒有這個字,是他在情急之下造出來的。那么這個既不是李,又不是季的怪字讀什么呢?他真不愧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朝廷大臣,靈機一動,心里說怪就怪吧,于是聲音宏亮地說:“讀怪。”
“沒聽說《百家姓》里有這個姓呀?”來人提出了質疑。
外來戶主一笑說:“我聽先人說,姓氏不只一百,《百家姓》只收了常用的,還有不少稀有姓氏沒有收錄進去,所以咱這個姓就不在《百家姓》里。”
來人一聽,說得有理,而且也聽說要緝拿的朝廷逃犯是被奸臣陷害的,不想深究,所以就向上面報告說:“查無此人”。從此,這家人就在這里居住了下來。后來又有其他人家遷來,為了防匪防盜他們又筑起了寨墻,這個寨就叫作“怪”寨,再后來又轉了音叫“歸”寨。
幾年后奸臣被除,這家的冤案得到昭雪,姓李的大臣又回京上任了。但這個季寨留了下來,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