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市現轄區域文化發祥較早,歷史悠久,地上地下遺留文物十分豐富;歷代名人輩出,文人騷客和書壇名家留下瑰麗詩篇和價值連城的翰墨刻石。
平頂山市現轄區域文化發祥較早,歷史悠久,地上地下遺留文物十分豐富;歷代名人輩出,文人騷客和書壇名家留下瑰麗詩篇和價值連城的翰墨刻石;勞動人民創造了豐富多采的民歌、民謠、神話、傳說、舞蹈、戲劇、曲藝等種類繁多的文藝形式。
郊區出土的吹奏樂器“陶塤”,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已六千多年。唐代詩人劉希夷、元結寫下了動人的詩章,死后分別葬在臨汝和魯山境內。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為元結撰文書丹的墓志銘,今仍存于魯山,是我國書法中極為珍貴的作品之一。宋代理學家程顥曾監酒、講學于今寶豐縣商酒務,留下“酒務春風”的美譽。詩人、書法家,宋代“蘇、黃、米、蔡”之一的黃庭堅書寫的《幽蘭賦》石刻現存于葉縣。“唐宋八大家”中的蘇軾、蘇轍選中郟縣“小峨嵋”作為歸瘞之地,“蘇墳夜雨”為郟縣八景之一。金代詩人元好問曾在寶豐留下“春風著人不覺醉,快卷更須三百杯” 之佳句。書法家趙子昂書哈剌碑今存郟縣。戲劇家關漢卿曾攜大都名優朱簾秀來臨汝并與名伶忠都秀共演《望江亭》、《救風塵》、《竇娥冤》等雜劇。明清以來,名人學者眾多。明末李自成大順政權的丞相牛金星為寶豐人。清代小說家李綠園寫下長篇小說《歧路燈》、劇本《東郭傳奇》、《破山斧》等作品。臨汝人朱萬明于民國15年(1926年)完成了從民間歌舞高蹺曲向戲曲高臺曲的過渡,開河南曲劇之先河。
1995年10月,中國第二屆曲藝節在平頂山市舉行,展示了本地豐富的文化積淀。江澤民、李鵬親為題詞,江澤民題詞為"弘揚民族文化,繁榮曲藝事業",李鵬題詞為"中原名城,曲藝之鄉"。中國曲藝家協會命名平頂山市為"中國曲藝城",命名寶豐縣為"曲藝之鄉"。至2000年,全市有文化館10個、文化站98個,影劇院和對社會開放俱樂部52座,書店門市部30個。有豫劇、曲劇、越調等藝術團體 9個。
馬街書會,是曲藝藝人亮書競藝的活動。該會自元代以來經年不衰,成為曲藝界的傳統節日。每年正月十三日,成百上千的藝人從省內外云集寶豐縣馬街,會書亮藝。著名評書演員劉蘭芳、墜子表演藝術家趙錚、相聲演員姜昆、評話演員朱慶濤、全國曲協主席陶鈍等都曾親臨書會獻藝指導。
郟縣堂街賽馬活動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傳說,賽馬活動始于三國時期。建安二十五年 (221年)正月,曹操駐軍郟縣摩坡,為徐晃出兵獲勝開慶功會,將士與當地群眾在方圓15華里駐地縱馬馳騁,比賽騎術,十三班銅器按照曹操親自改定的慶功鑼鼓曲譜為之助興。13年后,傳說摩坡井中青龍出現,魏明帝曹睿駕幸觀龍,改年號“太和”為“青龍”,舉國慶賀,摩坡百姓依舊制組織盛大的賽馬活動。自此民間相沿成俗,賽馬成為當地一年一度的春節文化娛樂活動。清代后期賽馬活動停止。1986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辦解放后首屆賽馬會。
參加賽馬的騎手年幼的僅12歲,年長的72歲,四鄉群眾數萬人趕來觀看,不少銅器班也趕來助興。賽馬活動成了當地群眾娛樂、集貿的一大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