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當代平頂山 >> 展示我家鄉 >> 瀏覽平頂山

邢溝:節孝牌坊下的傳統村落

2013/11/7 12:07:29 點擊數: 【字體:


邢溝:節孝牌坊下的傳統村落

提起半坡羊村的歷史典故,村民的臉上充滿了自豪的神情。

邢溝:節孝牌坊下的傳統村落

位于牌坊東南側的這眼古井曾是村里的唯一水源。

邢溝:節孝牌坊下的傳統村落

村里兩棵200多年的皂角樹,已被魯山縣納入統一管理。

邢溝:節孝牌坊下的傳統村落

楊氏家族舊居跨院大門上方,寫于宣統年間的“履中”兩字,依舊保存完好。

邢溝:節孝牌坊下的傳統村落

村里唯一殘存的木架結構民居門樓,體現出明清的建筑風格。

    在河南省第一批傳統村落名錄中,魯山縣共有5個村莊榜上有名,7月23日,記者走訪了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張店鄉邢溝村。

    邢溝村位于魯山縣張店鄉北部的丘陵地帶,距縣城約12公里,東鄰梁洼鎮北接石龍區。驅車駛離縣城,走上鄉間的小路,兩邊有大片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間或有小塊兒的花生地,儼然一派美麗的田園風光。本報記者婁剛/文李英平/圖

    皂角樹、古井、牌坊與古宅

    邢溝行政村有多個自然村,記者所到的半坡羊自然村是其核心,保存了邢溝大部分傳統建筑。包括清代古民居四處、古樹兩棵、古井一處、古牌坊一處。

    兩棵古樹是有200多年歷史的皂角樹,最大的一棵在村子正中央,生長旺盛,據說過去每到成熟季節村里人都會用樹上的皂角洗頭。

    古樹之下有一眼古井保存完好,至今仍在使用。據魯山縣住建局工作人員介紹,此井掘于清代,井深20米,直徑1.5米,當地人說,井水清澈甘甜,即使遇見大旱天氣,水井里的水也能滿足周邊群眾需要。有人干脆稱其為“天然礦泉水”。

    牌坊也在古樹之下。牌坊是古代一種表彰性建筑,半坡羊村的古牌坊名為“楊氏節孝牌坊”,是清朝為表彰該村楊氏家族一女性的貞節和孝順所建的牌坊。

    此牌坊高約4米,寬2米多,由數塊長條石和方條石鑲嵌搭建而成。牌坊上部用行楷橫書“旌表儒童楊蘭妻郜氏節孝”,右側書“勁節光先代”,左側書“貞心勵后人”。從牌坊上注明的時間看,郜氏的事跡表彰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牌坊建于清咸豐七年(1857年)。

    據當地人介紹,半坡羊村楊氏是該村大戶,其男丁楊蘭與距村2.5公里的郜溝村一女孩定有娃娃親,但未等成親楊蘭即夭折,雖然如此,郜氏仍嫁入楊家。郜氏很能持家,她為喪妻的公公娶了后妻,生下一子。其后,楊氏家道中興,出了不少人才。后人感念郜氏,申報朝廷,為郜氏立了牌坊。據說,為建此牌坊清政府還隨同表彰給楊家30兩銀子,但據后人推測,建此牌坊至少也得二三百兩銀子,不夠的錢應該是楊家出的,由此可見,楊家是很殷實的。

    楊氏節孝牌坊不僅反映了清朝時期當地的社會倫理習俗,也具有古典建筑的研究價值。牌坊上部有很漂亮的雕刻,內容是戲曲舞臺人物,其特別之處是立體感特別強,凸出部分很高。市文物局文物工作隊隊長孫清遠告訴記者,這種雕刻叫高浮雕,像楊氏節孝牌坊保存這么完整的高浮雕在我市很少見。

    除了牌坊,楊氏家族在半坡羊村還留有部分舊宅。其中主宅是一座一進三的院子,除后院廢棄外,前兩個院子現仍有村民居住。

    此宅至今仍保留了魯山一帶最有特色的建筑——門樓。人一進門,好像置身于一個方方正正的亭子中:四角有立柱,頭頂有亭蓋。其實這是一種錯覺。據介紹,“亭子”與大門正對著的一面原先有門板,平時關著,這樣人一進門不會一眼看到頭,出入走兩邊,家里辦大事如婚嫁才把門板打開。這種門樓當地人叫閃屏門樓。

    在主宅旁邊還有一個跨院,大部分已損壞,只有大門上方的兩個字至今還很清晰:履中。也就是“走中間”,有中庸之意。這兩個字是清末宣統年間寫在泥墻上的,至今還未剝落,令人稱奇。

    歷史與傳說

    古樹下也是半坡羊村人聚會談天的地方。在記者采訪過程中,不少村民聚到了古樹下。記者向村民問詢半坡羊村的歷史,63歲的村民楊栓說,半坡羊村的祖先是從山西洪洞縣遷移過來的,不僅半坡羊,河南有很多地方的人最早都是洪洞縣的人。楊栓還說,凡是洪洞縣的人,都有一個生理特點,就是最小的腳趾頭上的趾甲蓋是分成兩片的。

    楊栓的說法,記者此前其實也有所聞,比如多年前記者采訪湛河區北渡鎮鐵爐村時,當地人也說其先祖為山西洪洞縣人。只不過這個說法在民間一般都不完整,甚至具體的年代也講不清。

    而據史料記載,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最終激起持續十余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帖木兒父子統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于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元朝滅亡后,明朝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組織了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根據《明史》《明實錄》等史書記載,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內,先后共計從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間10次,永樂年間8次。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筑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這些移民遷往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陜西、甘肅等十余省。在中國北方地區,大量的民間家譜、碑文資料有詳細記載,在地方志如《溫縣志》《寶豐縣志》《寧陽縣志》《商南縣志》《山陽縣志》等中都明確記載了在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集中移民的史實。至今在河北、河南、山東、東北等地區仍流傳著一句民謠:“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

    據楊栓說,當時,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們反綁,然后用一根長繩連結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由于移民的手臂長時間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后遷民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

    在押解過程中,有人要小便,就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于簡單化,只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另外,在半坡羊自然村,流傳著兩個傳說。

    其一是“半坡羊”的由來。楊栓說,老輩相傳,古時有人從東邊來到此處,從山頂上的火神廟往西看,見山坡上有人在放羊,走到近處,卻不見人也不見羊,感到很奇怪,就命名此地為“半坡羊”。

    第二個傳說也和羊有關,是邢溝村村委會主任閻志國講的。他說,以前半坡羊的人出門要過大石門、小石門,這段路很偏僻,古代人起得早,天不亮就出門了,走這段路很害怕。后來,此事被羊神知道,就想辦法保護村民。村民再起早趕路時,就會聽到身后有羊身上的鈴鐺發出的聲音,回頭看時卻不見羊,羊鈴聲一直伴著村民從小石門走到大石門才消失。而村民出了大石門也就走上了大路,就放心了。

    總的來說,不論是有形的傳統建筑,還是非物質形態的民俗、傳說,邢溝特別是半坡羊自然村都有非常豐富的內容。在當下,這個村子處于傳統與現代并存的狀態。就記者觀察,該村建筑多以瓦房、平房為主,每戶占地面積三分左右,有入戶自來水,有排水設施及公共照明設施。而且建筑的顏色多為鄉間常見的灰、白色,與之相比,傳統建筑的厚重氣質益發明顯。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平頂山晚報(2013-07-2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