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縣方言
2014/5/12 9:21:2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你剛才說的那個詞兒是啥,能不能再跟我說說?”搜集原汁原味的當地方言土語是葉縣政協文史委退休干部符春綠最大的愛好。現年74歲的他,平時口袋里裝著筆和小本本,只要一聽到別人說出一句原先沒聽說過的方言土語,他立馬會拿出筆和本,把它記下來。3月3日,符春綠告訴記者,他現在收集到的方言土語已達1600多條。
符春綠收集的葉縣方言土語,字數不一。一字詞如“懟、中、柴”;二字詞如“磨怔、坷磣、捏貼、捂整”;三字詞如“沒擱茬、按鉆帽、隨大綹”;四字詞如“駒龍拐彎、糊涂麻纏、高腿泥屐、枯筋巴力”,還有五字詞以及完整的句子。這些流行于民間的詞匯或句子,無論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還是整句話,都樸素自然,像剛從田野里收到場里的麥稻薯豆,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清香,讓人一聽就會在心里油然產生一種親切感。符春綠舉例說,葉縣土語用“鬼精賣能”來形容某些人光耍小聰明,占了便宜還賣乖;用“老油條”來形容光耍嘴皮子、不負責任的人;用“粗而糙”來形容辦事馬虎不細致;用“鋼刀利水”來形容說話果斷利索;用“跟頭流水”來形容辦事慌張、失去常態的樣子,等等,都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在普通話里很難找出一個相應的詞匯來代替。
符春綠說,他產生收集葉縣方言土語的想法,是受電影《秋菊打官司》的影響。秋菊的口頭禪“討個說法”等方言土語,對于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起了很大作用,為影片形成濃郁的民族特色,取得巨大成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葉縣歷史悠久,在數千年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形成了數量可觀的方言土語,這些方言土語,是文化積淀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大量的當地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信息,很有研究價值。符春綠還告訴記者,在第八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在我市舉辦前后,他根據會議研討的內容,曾專門將本地的一些方言土語與客家話進行比較,發現有些詞匯完全一致,發音也基本相同。由此,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客家文化與中原文化具有內在聯系。
符春綠說:在歷史文化研究不斷深入、尋根文化熱度不斷升溫的背景下,方言土語是珍貴的文化資源,有重要的研究利用價值。(原標題:葉縣一退休干部收集1600多條方言土語)作者:謝運和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平頂山日報(201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