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境內的廣闊渠,貫穿薛店、渣園、白廟、安良四個鄉鎮,是一條長35公里的引汝大渠。當年為紀念毛主席對郟縣知青“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的批示,取名“廣闊渠”。
廣闊渠渠首位于郟縣薛店鎮趙寨村西南的北汝河左岸,引北汝河水自流灌溉。初建時設計引水流量10立方米每秒,設計灌溉面積10萬畝,渠道占地1600余畝。1975年冬動工,1978年竣工。因受技術條件限制,只通水23公里,下游12公里為半拉子工程。1982年汛期的特大洪水,使河道主流變遷、引水口脫流,渠道廢棄。
廣闊渠復建工程于2001年11月11日動工,2002年4月完成23公里并順利通水。2002年11月3日下游12公里干渠續建整修工程動工,2003年4月竣工。4月30日,舉行全線通水典禮。2003年后又修建蓄水工程18處,開挖支渠13條,硬化支渠5公里,年引水量達到1.5億立方米。
位于郟縣城西1.5公里的青龍湖,海拔比東南方向的縣城高出7米左右,利用磚窯取土留下的8000畝低洼地,建四個湖區,引廣闊渠水自流入湖,總蓄水量1200萬立方米,灌溉周圍3個鄉鎮3萬多畝農田,補充6萬多畝地下水源,使郟縣縣城地下水位平均升高2~4米,地下漏斗完全消失。湖區波光瀲滟,綠島點點,楊柳依依,是一片難得的生態休閑園地。
不是放水季節,清澈的渠水緩緩東流,安靜得就像躺在大地懷中的孩子。也許是厭倦了北汝河粗礪的砂卵石,小魚兒結隊擠過閘門隨波而下,密匝匝的脊背帶起陽光的花紋,不是一群兩群,是可著水流“魚貫而行”,不見首尾。
穿過趙寨,渠首樞紐工程就在眼前了。曾有報紙在頭版刊文盛贊:一渠清水盤活了億元水利資產。這話對于那段被熱情和汗水浸透的日子來說,是遠遠不夠分量的。
在幾十公里遠的曠天闊野里,為了一個目標共同協作、一起流汗,人與人之間會生出純真的親情。渠水靜流,澆灌的不止是干旱的土地,它消解了滔滔萬言難以彌合的心與心之間的隔閡。
青楊廟,范寨,白廟,安良,獅王寺,隨干渠蜿蜒東行,一路上塘明溝亮,莊稼樹木格外青嫩,牲畜鵝鴨也為水樹相映,越發顯現出毛色鮮凈。白廟鄉境內的5公里廣闊渠是全渠唯一的一段依山渠。渠纏山腰,山水相依,渠水清靈,山石秀奇已成為當地一景。水渠轉彎處,建有一個林果示范園。一位名叫張強的人在這里承包了180畝地,蓄下20多畝大的水塘,養鴨養魚,栽了一萬多株果木。四年過去,高處梨、杏、柿子、棗掛果滿枝,低處花生、西瓜、紅薯、青蔥滿地,中間是啄食蟲子的雞。
山川無語,但它收藏著創業者的腳印,也不必走進歷史的冊頁,就已經轉化為草木與花朵,裝點著如此眾多的溝坡和路徑,裝點著一方人綿綿的記憶。(曲令敏溫書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