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鼓臺(如圖002)海拔506米,這使其成為市郊北部及整個市區范圍內最高的山峰,其頂峰呈渾圓形臺狀,較為平坦,南側有上百米的陡峭山崖。擂鼓臺東連落鳧山,西接龍山,山體由紅砂巖構成。
登擂鼓臺可以借道落鳧山南側一條“之”字形盤山水泥路。12月3日,在新華區委宣傳部及新華區柳溝村有關負責人的帶領下,從落鳧山山腳下驅車而上,幾分鐘時間便來到擂鼓臺與落鳧山交會處,向東可直達落鳧山山頂,西行則通到擂鼓臺頂部。
在擂鼓臺頂部南側,幾排紅色石塊砌成的平頂石頭房引人注目。剛接近一排房子,房前拴著的一條黃狗突然狂吠起來,一位老者帶著一3歲多的小孩聞聲出來,熱情地與記者攀談起來。老人自稱趙清泉,59歲,是擂鼓臺東邊趙家莊人,1982年就開始在此居住了。問及擂鼓臺的來由,老人侃侃而談,連稱 “這是真的,歷史上都有記載”。
確實如老人所言,擂鼓臺古稱沛公壘,《水經注》載:漢高祖劉邦(沛公)入關攻秦,行軍至此,在此山安營扎寨筑壘,故稱沛公壘。秦亡后,楚漢相爭,劉邦與項羽曾在平頂山一帶大戰。據傳,劉邦部將樊噲曾在此峰筑大鼓20面,擂鼓助威。楚漢兩軍大戰正酣,樊噲親自率眾擂鼓,鼓聲陣陣,尤如天雷,漢軍士氣大振,一舉大敗楚軍,并乘勝追擊,戰無不勝,楚軍從此一聞樊噲鼓聲,便落敗而散。后人為紀念樊噲在此峰擂鼓大敗楚兵之戰,就將此峰稱為擂鼓臺,一直沿用至今。
擂鼓臺位于市區西北部,12月3日是晴天,站在擂鼓臺頂端,整個市區的各類高大建筑鱗次櫛比,盡收眼底。據趙清泉老人介紹,山頂上就是冬天太冷,但夏天不熱,沒有蚊子,加上山上新建的一些寺廟,常住人口十幾人,“此山要是被開發成景區的話,這里會更熱鬧,住的人更多”。(王春生崔為民王建勛)
3 金牛山:石榴園增色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