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秀美山水 >> 平頂山地理 >> 瀏覽平頂山

水經注:古鎮名村厚應河(上)

2013/11/12 9:52:22 點擊數: 【字體:

 
    應河古稱應水、橋水,俗稱馬渡河。繞應山而南入沙河,全長27公里,河床寬15到20米,最大流量12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100.9平方公里。據《水經注》載:橋水(應河)出魯陽縣北恃山東南。經筆者實地考察,應河古源在石龍區趙嶺村南坡。因采煤塌陷,地貌變化不定,泉源所出的地方僅存半畝大一片濺水濕地。與之隔溝相對的一家煤礦排水注入后,始成溪流,經梁洼鎮西繞鎮南再折向東南,4公里流向寶豐縣張八橋鎮。

    梁洼鎮位于魯山縣城東北15公里處,據明嘉靖《魯山縣志》記載:昔晉太子潛龍嘗避黃墩之難經此,謂桃花殊盛,即稱之桃花店。聚落遺址在鎮西南500米處,民國年間還有一座寨門樓和破損的青石牌坊。清咸豐到同治年間,戰亂頻繁,附近村民聯手,短短45天筑起周長2.5公里、十幾米高的寨墻,開有“望嵩”、“展露”“臨應”、“迎旭”、“鎮華”五座寨門。寨墻外修有兩丈寬的寨壕,水深七八尺。青磚老墻石頭寨,黛瓦板門貨店街,到清末,鎮里經營陶瓷的有16家,糧行7家。到民末,商戶多達93家,雙日為集。上世紀50年代,鎮中還有南、北老君廟、關爺廟、山陜廟、孫堂廟等。中有四座廟宇都有大殿、卷棚(拜殿)、戲樓、東西廊房。這些廟宇大多毀于“大躍進”時期,只有梁洼中學院內還有幾間關爺廟的古建筑尚存。

    早在公元前140年,這里就有人開始采煤。清嘉慶元年(1796年),這一帶采煤已成規模。據《魯山縣志》載:彼時有地方無賴誘賣貧民強迫下窯為“死撥子”,知縣董作棟親詣煤窯,放出被羈者300人。到清同治九年(1870年),“梁洼營盤坑、郎墳、段店一帶小煤窯已發展到48眼。”雖不敢妄言古鎮是因煤而興,這里制陶、冶鐵、燒瓷的工藝可謂年代久遠。東坡有唐代冶鐵遺址,郎店亦有宋代冶鐵遺址。境內聞名海內外的段店唐代瓷窯遺址,出土有唐鈞、宋鈞、元鈞、唐三彩、魯山花瓷、宋汝官瓷、三彩珍珠等。1999年,定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現今的梁洼鎮,因礦產資源豐厚,百業興旺,依然是魯山縣的經濟重鎮。

    梁洼鎮北門外與石龍區交界處的趙嶺村南坡,為古應河源頭,當年的西寨門就叫臨應門,梁洼鎮也曾名應源鎮。上世紀90年代初,應河源頭的泉水還很旺,一溪清流曲折蜿蜒,到寶豐縣張八橋鎮的外良莊自然村,水幅三四米,擺行石頭才能過。而今溝水枯弱,外良村50畝水面的小水庫也已名存實亡,應河古源已斷絕。

    應河浮源自石龍區趙嶺村東坡出,到旱季僅剩幾條徒有水痕的干溝。到張八橋鎮苗李村,左岸一道嶺,分流應河與玉帶河,嶺南坡根控水,斷續成或深或淺的水洼。河床澤潤,蘆葦隨風俯仰。姚洼行政村南有十來畝大兩三丈深的水塘,非雨季壩下已無水可流。

    兩道溝岔在外良莊村東匯合。2009年秋雨多些,溝水涓涓,三四寸管量。流到沒梁廟自然村北,右邊有源自梁洼鎮半坡羊自然村的溪水來濟。水長3公里,村南有1979年修建的攔河壩,汛期水漲,水面大到四五百畝,旱天也就十來畝的樣子。平日里保持50畝大小,三四米深。壩下溝水一年有8個月不斷流,五六寸管水量。進入孔莊行政村,古時恃山有泉溪來濟。孔莊自然村南1公里的山坡上,尚存一眼明代古井,澆灌林場700畝樹木。沒梁廟行政村的曹莊組,也有一眼年代久遠的搬倒井,建池供170多口人飲用。

    河道逶迤,楊樹林帶時斷時續。到寶豐縣楊莊鎮朱莊行政村的石院墻組,建有攔河壩,存水上下300米,平均寬20米,深約兩米。供村民養鴨、喂牲畜,澆菜園。

    應河北源也屬季節河溝,上游袁店村南建有小型二類水庫。水庫位于寶豐縣城西8公里處,1973年6月竣工,庫容80萬立方米,水面百畝,設計澆地3000畝。2006年后,上源煤礦關閉,電廠破產,無排水出,水庫遂廢。村北不遠,黃溝自然村西又有水面近百畝、深三四米的小型水庫。上源在距黃溝兩公里的良田自然村,溪岔多散泉,匯流2寸管量,經年不息。溪流到袁店村東并入袁店這道溝。溝過西彭莊,到火神廟自然村,應河南北兩源交匯處,上下百米有兩個水潭。上為拐彎潭,寬10多米,長30多米,深兩三米。下潭大些,寬50多米,長60多米,水深五六米,俗稱大潭。潭處低洼,水下泉涌,澆灌火神廟和廟王兩個村民組的田地,百日無雨也抽不干。從火神廟到小溫莊,丘陵起伏多溪岔,俗稱石叉河。溫莊行政村修有攔河壩,蓄水40米寬、100多米長,水深三四米。兩岸礓石遍布,植被稀薄。

    應河流經下菜溝、袁店,西彭莊、火神廟,與昭平臺北干渠交錯而過,干渠放水時,滲水、退水皆落入河中。進入張莊、大溫莊、小溫莊、小店到薛潭,河走平緩。兩岸平野開闊,地貌完好,水幅五七米,終于有了河的樣貌。這一帶的村名很有意思:比如“水牛多”,是因為村里曾有兩戶人家養水牛,每當趕牛到村東水潭飲水洗澡,數來數去總是多一頭,出水再數又沒了。又如“白水營”,村東有條常年不涸的泉水溝,明、清時為軍屯營地而得名。兩處聚落,皆與水相關。小店曾名應雅村,原址在縣城南5公里的應河左岸,古時宛洛大道打這兒過,明、清皆為遞鋪。小店清名遠播的緣由,是村北一公里處那段河為寶豐八景之一的“石渠仙蒲”所在。草岸石床,水在棱槽罅隙間湍白走綠,激漱有聲,古來文人雅士愛此清幽,常相邀來此,吟誦酬答。(曲令敏)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平頂山新聞網 2009-10-1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