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秀美山水 >> 平頂山地理 >> 瀏覽平頂山

水經注:上清下濁稻谷田溝

2013/11/12 14:45:26 點擊數: 【字體:


    沙河過昭平臺水庫,常年都有10個流量的水走北干渠,經大浪河重歸沙河。從大壩到魯山縣城,左岸吮納七里河、三里河,右岸匯流稻谷田溝、河、肥河。稻谷田溝在庫壩下1000多米處自右岸匯入沙河,是這段沙河上游的第一條溪源。

    2008年12月17日,筆者走訪稻谷田溝。溝中早已不見水田,只留下稻谷田溝自然村名。車停江河機械廠靶場,循潺潺水聲上行三四百米,溪邊青竹成片,望見村落人家,就是南竹園。溪溝上有橋,近院處有井,時在冬月,風吹過來也帶有草木的郁郁清香。往上去溝分兩岔,左邊一道明水,900米通往熊背鄉(xiāng)的寶山村。溝中有三戶人家,沒有耕地。岔向右邊的老代溝水大些,相傳溝中有大鳥土名老呆,溝因鳥而得名(諧音)。水走層山密林中,溪岸邊橡樹裸枝光腿兒,高高低低排列稠密。核桃樹溝、金銀花溝等五六道溝岔左右來濟,大多都有水。老代溝的明水泉源在三地方嘴寨北坡距山頂200米處,浮源盡收張林垛陽坡雨水。

    三地方嘴寨位于兩峰相連的埡口,左邊歸熊背,右邊歸團城,北邊歸河。三面山崖都很陡,寨墻兩三米高,連著巖崖砌,往下看,溝深三丈多,上不去下不來。只有河鄉(xiāng)那邊相對平緩些,寨墻殘破,高有一兩米,是清末民初時村民為防匪患而建。寨內只有半畝大的地場,屋舍不存,已成耕地。寨下有眼老井,井水依然清旺。站在三地方嘴,西望張林垛,嶺脊連綿成一道羅圈灣,像個葫蘆套。套中林坡北去東來,郁郁蒼蒼,植被好得讓人喜出望外。發(fā)幾道山溪奔向葫蘆嘴兒,匯為稻谷田溝。早先進山路很罕,只通牛車,現在也還是土路,自然地貌保存得很好,水出葫蘆嘴兒還是清凌凌的。

    南竹園自然村東隔道嶺,有條1500米長的山溪。溝中有塊牛形花崗巖,身長約5米,背寬兩米多,頭朝下,尾朝上,一條山路正好搭在牛背上,山溪因名石牛溝。旱時水量細小些,但從不斷流。

    自靶場西行,大木場溝又深又直,主溝3500米,水量在幾條溝中最大,明泉在張林垛西坡根一個叫石轉的地方。路隨溝走,左一道彎,右一道彎,1000多米全是渾石河床,扭過來扭過去,人就叫它石轉。巖隙細泉散出,4寸管量,四季不減。兩岸岔溝很多,一頭拱進霧綽綽的林壑深處,百十米就被高坡攔住,多是雨季浮水通道。主溝伸向張林垛,樹林子又大又深,冬天看上去也很密實。山為花崗巖架,大石墻不時豎起四五層樓高。東坡半山腰處有塊三四米高、20多米寬的黑色石崖,巖壁雨蝕風皴,不知何年何月生成幾處黃白色蝶形花紋,靈動若飛,惟妙惟肖。溝中十四五戶人家,沿溪打井,埋管接進家,是清甜甘洌的“自來水”。如今房屋還在,井也在,人卻大多遷走或是出外打工去了。剩下些老人,守著空空院落,聽山風一如既往地在板栗林梢嗚嗚來去。沙土坡上野豬踩的腳印子清晰可辨,只是人跡少了,早先明晃晃的山路被草侵占,到夏天就隱隱約約成了一道淺草印子。

    這片山地真是又安靜又美好!可是用稻谷田溝一位村干部的話說:外地人來到這里,是人在畫中游,山和水看著都很美,其實山里人很窮。林業(yè)局看得緊,越是住在山林近旁,越是不能伐樹種香菇。有人偷伐了賣到十幾里以外,讓別村人種。縣城南沙河邊成大片的木耳,大部分都是用的“黑木頭”,有些就是從我們這兒弄去的。他還告訴筆者:從靶場往下去那片山地早先也很清亮,一到春天山桃花、李花成片開,還有很多叫不上名兒的灌叢和野草,一開花滿山滿谷都是香的。住在這幾道溝的人,世世代代吃的都是溝里的山泉水。江河機械廠建起后,全村只剩19畝地。村民農轉非,吃了3年商品糧,現在又不興商品糧了,我們也不能享受農村醫(yī)保,也得不到惠農貸款。吃城市低保吧,人太多,難哪!

    江河機械廠1968年開始建,占地4400多畝,是一家軍工企業(yè)。1980年轉產,成為中國兵器工業(yè)總公司所屬的大型一類企業(yè),擁有從熔鑄到加工多種銅制品生產線,年產結晶器銅管2萬支。稻田溝河流經廠區(qū),水質就變壞了。不僅收納生活排水,近年生產排出的廢水含鹽含堿含油,河溝里的水牛一喝就死了。北溝村一姓徐的村干部告訴筆者,早先河水清絲絲的,不下雨也有腳脖子深。還有幾個兩米深的潭窩,夏天能下去洗澡。一多長的小白條魚成群結隊。1980年后,河水污染得厲害,曾經毒死過五六頭牛,沒死的蹄子也被燒壞了,干不成活兒,只能殺掉。早先這里是養(yǎng)蠶的好地場兒,村里每年都養(yǎng)50多公斤籽兒,多的時候養(yǎng)到70公斤左右,1983年后空氣也被污染,就養(yǎng)不成了。

    淺山丘陵漸行漸矮,沿河楊林時茂時疏,稻谷田溝進入庫區(qū)鄉(xiāng),至昭平臺水庫堯溝泄洪閘下200米,拓建為泄洪道,旱時水幅三四米寬,渾黑若泥溝。又2000米,到婆娑街南匯入干涸的沙河。(曲令敏)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平頂山日報 2009-12-1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