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平頂山
精彩推薦
熱點關注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熱點排行

河南汝州三寶

2013/9/10 14:35:24 點擊數: 【字體:


    汝瓷、汝石和被稱為宋石之鴻寶的汝貼并稱汝州三寶。
 
河南汝州三寶

 汝州市-----汝瓷

    三寶汝瓷
  
    汝瓷是宋代“汝、哥、官、定、鈞”五大名瓷之一,歷史上為北宋宮廷專用瓷,汝瓷生產分官窯和民窯,官窯生產的汝瓷又稱汝官瓷。汝官窯燒制歷史前后僅有二十年左右,金兵入侵后,技藝失傳。全世界傳世品僅有六十余件,分別珍藏在北京故宮、臺北故宮博物館和英國、日本等國的大型博物館內。汝瓷器以青雅素凈、蘊蓄秀美的藝術風格著稱于世,主要品種有汝窯豆綠瓷、汝窯天藍瓷、汝窯月白瓷。汝瓷造型古樸大方,釉質如碧峰翠色,瑩光內柔,土質細潤,坯體如胴體,其聲如磬;釉藥渾厚,清澈明潤。釉面摻入名貴的瑪瑙,色澤獨特,含水欲滴,釉面開有細小的紋片,有蟬翼紋、冰裂紋等,顏色有天青、天藍、豆綠等,著名書畫大師李苦禪題詞:“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盡善盡美也。”1952年周恩來總理指示:“發掘祖國文化遺產,恢復汝窯生產。”汝瓷研究者經過無數次的試燒,終于在1958年燒制出第一批汝窯豆綠釉工藝品。1986年汝瓷在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產品百花獎評審會上獲國家“金杯獎”;1987年7月28日,汝官瓷和汝窯月白釉經國家輕工部和河南省科委聯合主持鑒定,各項理化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宋代汝窯水平,使汝瓷重放異彩。   

    汝州三寶詩有云:   
  
    汝瓷   
 
青瓷上選無雕飾,不是元家始摶埴。  
 
名王作貢紹興年,瓶盞爐球動顏色。   

官哥配汝非汝儔,聲價當時壓定州。   

皿蟲為蠱物之蠹,人巧久絕天難留。
  
金盤玉碗世稱寶,翻從泥土求精好。   

 窯空煙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

河南汝州三寶

三寶汝石

    汝石又名汝州玉,汝州石,與汝瓷、汝帖并稱"汝州三寶",是中華名石,因產于古汝州而得名。汝石是由火山噴流出的巖漿冷凝而成的美麗玉石,質地細膩,硬度莫氏7度。底色有黑色、褐紅色和灰綠色三種,而黑色最為名貴。國家地礦部研究所理化測試鑒定汝石內含有鐵、鋅、鈉、鎂、鉀、鈣等多種人體需要的有益微量元素,它與神奇藥石麥飯石相似,長期使用汝石有益健康。宋孫瀕詩云:"鈞竿欲試珊瑚赤,玉方水流輝蘊石。石不能言淵底沉,晶盤誰譴登瑤席。汝波冷冷澈骨清,汝水文章五色成。"唐代詩人孟郊也贊曰:"汝石無濁波,汝嶺多奇石。大賢為此郡,佳士來如鯽。"汝石的開發利用始于商、周時代,鼎盛時期是東漢初年。伊陽(汝陽)縣志記載(古汝陽屬汝州管轄):"汝水南有汝玉洞,民曰汝石洞,漢光武帝劉秀曾避難其中,見汝玉奇珍,冊封為國寶。"后來汝石洞曾因戰爭被亂石埋沒而失傳,只有考古專家在漢墓中發現汝石梅花玉,而難得具體說清產地。雖歷史早有記載,可世間流傳極為稀少,實為玉中之珍。經地礦部門探明,其產地主要集中在汝州市臨汝鎮鄧禹、黑龍溝等處,其貯存層位是在熊耳群火山巖中。根據有關資料表明,目前已知汝石儲量為40萬立方米左右,約為110萬噸。目前,已成立了以汝石為原料的開發中心和加工生產企業,對汝石進行高層次的研究與開發,開發出了餐具、茶具、酒具、文具、裝飾品、保健品、工藝品及建筑用材8大類。產品有碗、盤、碟、杯、壺、杯、洗、筒、佩、鐲、球、瓶以及各種規格的建筑板材300多種。

河南汝州三寶

三寶汝帖

    《汝帖》是汝州文廟的一大亮點,與《淳化閣帖》、《泉州帖》、《絳州帖》并稱為“四大名帖”,由宋大觀三年汝州郡守王采集《淳化閣帖》、《絳州帖》及“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書百家”刻成,金文、篆、隸、楷、行、草諸體兼備,是我國古代碑帖之珍品。圖為《汝帖》局部。
  
    《汝帖》是汝州‘三寶’之一,也是汝州文廟的一大亮點。走進汝州文廟大成殿,20通石碑靜臥在展廳內,日光燈下閃爍著幽幽光華,石碑上鐫刻著先秦以至隋唐五代的名家書法精品。細看之下,鄭國大夫皇頡的字瀟灑俊逸,酒仙劉伶的書法自由奔放、灑脫不羈,李世民的書法意興天來,字外風云,有皇家風骨……這數十方碑刻,便是被清代《直隸汝州志》推舉為可與《淳化閣帖》、《泉州帖》、《絳州帖》并稱為“四大名帖”的《汝帖》。曾任河南巡撫的清代碑刻學家畢秋帆在其所著的《中州金石考》中稱贊《汝帖》為“真宋室之鴻寶也”。     

     清代詩人孫灝在《汝帖》詩中寫道:“望嵩樓高高入云,舊藏汝帖天下聞。松煤拓紙歲萬本,官司厭苦征求紛。樓瓦飄零碑墜地,過眼煙云等閑棄。誰從灰燼拾遺珍,石爛猶存古文字。”《汝帖》八百年流轉的命運盡在其中。
   
    后世名氣愈來愈大的《汝帖》,出自800多年前的一個小小地方官王之手。那是宋大觀三年(1109年)的八月,汝州郡守王采集《淳化閣帖》、《絳州帖》及“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書百家”刻成,共12塊汝帖碑,匯帖12卷,每卷首均刊目錄,卷末刻帖的數目,共77家又23種,宋刻匯帖有目錄者并不多見。因刻于汝州,故名《汝帖》。
  
    刻成之后,王心滿意足,把它們鑲嵌在汝州官衙“坐嘯堂”的墻壁上,后移至望嵩樓上。望嵩樓在汝州北城門附近,唐宋時是天下名樓。樓高三十米,上下三層,憑欄遠眺,嵩山峻嶺盡收眼底。唐代大詩人李益曾登此樓賦詩:“黃昏鼓角似邊州,三十年前上此樓。今日山川對垂淚,傷心不獨為悲秋。”30年間兩上此樓的李益,目睹社會動亂給汝州百姓帶來的災難,感慨萬千。此詩已成千古絕唱,被選入大學教材。
  
    碑刻移于望嵩樓上,社會影響日益擴大,“松煤拓紙歲萬本”,已然轉變成一種公共財富,誰都能隨時拓印。
  
    明末戰亂,望嵩樓樓焚碑殘。汝帖碑刻被丟棄在馬廄中。清順治七年(1650年),巡道范承祖重新修整一新,并加跋2刻,總共14塊碑刻,重新收藏于衙門,安置在西園存古軒中。當時范承祖為從民間收集碑刻,不惜以刑律威脅有可能收藏碑刻的老百姓。道光十八年(1838年),州守白明義見所存碑文漫漶不復識,又自洛陽購得《汝帖》宋時原拓一部,重摹諸石,范承祖所做跋已失,白明義又加上序、跋和目錄,并加蓋汝州官印為記,碑刻變成了20塊,仍藏存古軒中。社會動蕩之中,碑刻屢有散失。1947年臨汝解放,州衙被毀,碑帖流落民間。
  
    新中國成立后,時任縣文化館館長的張久益等人多方收集,在火神廟街一老百姓家門口找到第一塊,當時這戶人家把它丟在門口當石凳坐。1983年,縣公安局在拆房時發現了一塊《汝帖》殘碑,正副三位局領導親自把碑送到文化館。“從第一塊找起,花了四五年時間,找到了10塊。在多人幫助下,到1983年總共找到18塊。又從開封博物館復制了兩塊,復制的也不是原拓。”張天慶所長說。
  
    “張久益致力于收集這些寶貝,‘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張久益將收集到的大部分碑刻砌在墻內,外敷灰漿,少部分埋在深挖的土坑內,方保全了這些東西。”汝州文聯副主席彭中彥說。
  
    1983年以后,20塊石碑109帖的《汝帖》遷入文廟內,它囊括了宋以前數千年的書法。這時汝州文化局提出一個大膽設想——續帖。篩選宋以來千年杰出書家68人的代表作品,再刻制80塊碑帖,使《汝帖》總數達到100塊。2003年,上海博物館斥資450萬美金,從美國購回中國最早書帖集成《淳化閣帖》宋代原版。這次收購被稱為“書帖祖宗”回家!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旅游網 2010-10-28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馬街書會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