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瀲滟,小橋流水,游人三三兩兩,在青石欄桿的橋上或在回環蜿蜒的步道上拍照留念。8月10日,記者來到位于寶豐縣周莊鎮馬起營村西南的湛河源頭實地采訪時被這里如畫的美景吸引了,看到源頭的美麗景色,怎么也想不到這里曾是污水橫流的“龍須溝”。
“湛河發源于周莊鎮馬起營村西南的湛源泉,由此向東貫穿寶豐6.2公里,沿途經馬起營、余西、余東和牛莊4個行政村后進入新華區境內。”陪同采訪的該縣周莊鎮有關負責人介紹,多年來由于天干少雨以及兩岸工礦、養殖企業排污等因素,湛河寶豐段(又叫烏江河)污染嚴重。治理前該河沿途分布著4個排污口,有水的地方浮物漂流、河水渾濁、水生物密布河面;無水的地方河床雜草叢生、淤泥顯露、垃圾成堆,遇到山洪暴發,污水垃圾順水而下,成為湛河污染“源頭”之一。
2013年9月,根據平頂山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寶豐縣打響了治理湛河源頭戰斗。周莊鎮依據人水和諧的環境水利理念,堅持工程改造與生物技術相結合,治污與造景、綠化相結合的原則,重點實施了河面保潔、沿岸截污、源頭造景引水、兩岸綠化等,著力把湛河源頭打造成“生態、優美、安全、舒適”,并與周圍自然環境相協調的綠色河、人文河、景觀河、效益河。
“我們在原來河道的基礎上建橋、砌欄桿;兩岸新栽金絲垂柳、斑茅、黃楊、櫻桃、核桃等花木20多個品種,實現了三季有果,四季有花。”周莊鎮有關負責人指著兩岸密密匝匝的植物向記者介紹。
沿著彎彎曲曲的河道一側新修的水泥路往下游走去,雖然是盛夏酷暑,筆者沿途看到,碧綠的湛源泉清澈見底,溪水潺潺,絲絲涼意;河堤上的翠竹、黃楊球、金絲垂柳等青翠欲滴;50米寬的護河核桃林帶郁郁蔥蔥,紅的、黃的、粉的鮮花競相開放……走到馬起營村內,雖然天氣炎熱,但有不少群眾或在健身廣場活動,或在家門后打牌,或在游園中聊天。
“湛河源頭治理真是給咱老百姓辦好事了,你們可要好好宣傳宣傳啊。”馬起營村70歲的村民陳合華拉著記者,如數家珍地列舉著湛河源頭治理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原來堆滿“雜七雜八”垃圾的河道被清理干凈并硬化了;在點面污染源治理過程中,排污企業被整頓治理了;政府出資,幫助村民將旱廁改成了雙甕式衛生廁所,在村里建起了垃圾池,還成立了專門的環衛隊。現在村里的垃圾日產日清,村民的自覺性提高了,幾乎沒有人再往河道里扔垃圾了。”水清了、樹綠了、花紅了、環境好了,俺也聽到了久違的青蛙叫聲了。”陳合華臉上洋溢著笑容說。
據了解,在湛河源頭治理中,寶豐縣對沿河的馬起營、余西、余東、牛莊等4個村莊進行了“三建一改”工作。共建垃圾池66個,改建拆除旱廁194個,清理雜物700噸,規范臟亂差地段15處,使村莊環境得到改善;對4個排污大戶進行徹底治理;同時完成了全境6.2公里河道三清和河道疏浚工作,共清理生活垃圾2650噸、廢棄農作物桿莖雜草4200立方米,使湛河源頭達到了水清、河暢的效果。
該縣還在沿河兩岸各50米內建起了護河林帶,共栽植580畝核桃樹等經濟林;河堤風景林帶栽植了金絲垂柳、翠竹、黃楊球、斑茅等,不僅改變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還給兩岸群眾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收益。與此同時我縣修建沿河2米寬林蔭休閑道路6200米,對湛河源頭馬起營村的湛源泉、烏龍泉、白龍泉、馬蹄泉、起營泉,依據現有原始形態進行了硬化、綠化、美化和修復處理,建景觀石拱橋4座,5泉分別安裝了奇石標志碑,并依據歷史和當地傳說,分別設立泉名典故標牌;同時在馬起營村西南臨河處修建了休閑娛樂廣場,并利用墻體繪畫再現了“烏龍大戰白龍”“馬蹄泉淵源”“王莽攆劉秀”等歷史傳說,提升了該地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