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是目前我國現存的古代衙署中惟一的明代縣衙建筑。葉縣明代縣衙不但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而且還是一座五品縣衙。根據我國古代的官制,知縣一般為七品官銜,而葉縣知縣卻為五品縣令。按照明代體制,全國的屬縣分為上中下三等。葉縣地域寬廣,由漢代的葉縣、昆陽、紅陽、舞陽4縣和犨縣的部分組成,每年上繳稅賦10萬石以上;加之根據畿、望、緊、赤的條件,葉縣地處南北交通要道,處于緊(交通要道)位置,故縣令多由同知銜的五品官擔任。因此,縣衙的規格也比一般的要高。據省文物局專家論證,葉縣縣衙建筑群落布局合理、規模宏大,其建筑形式融南北之風格,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筑的風格、流派特點及變化規律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葉縣縣衙修復工程于1997年12月8日正式開工,至1999年10月1日主體部分對外開放。2001年7月,縣委、縣政府決定對縣衙東、西副線上的建筑進行全面修復。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目前修復工程已經結束。為完成縣衙修復工程,縣委、縣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共拆除縣衙周圍112家住戶的房間310間;拆除單位樓房建筑5幢;總拆遷面積近7000平方米;投入資金640萬元。整個修復工作嚴格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較好地保留了明清風格。修復后的縣衙由大堂、二堂、三堂及所屬的東西班房、六科房和東西廂房以及監獄、廚院、知縣宅、西群房、虛受堂、思補齋、南北書屋、后花園、大仙祠等,共41個單元、153間房屋,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衙署。
葉縣縣衙自1999年國慶節前對外開放以來,共接待中外游客10萬余人,省、部級以上領導30多位。葉縣明代縣衙已經成為葉縣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為增加縣衙文化的內涵,提高觀賞價值,葉縣又把文物庫房搬遷到新落成的文物展廳內,從1000多件庫存文物中選出300多件精品進行展覽,其中有70多件文物為全國僅存的稀世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