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字峘橋,明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盧氏縣澗西村人,生卒年月未詳。歷任湖北省當涂縣、山西省洪洞縣知縣、遼東巡撫、京畿(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南京大理寺正卿,兼任刑部尚書。
李炳天性聰穎好學,通經史,能文章,忠直敢諫,不畏權貴,終身興利除弊,有政聲。按撫京畿時,宮中派出宦官征稅,氣焰猖狂,商、漁民不堪掠取之苦,怨聲載道。他極力從中調停,減輕了人民擔負。巡撫遼東時,統軍鎮撫今朝鮮、日本、臺灣。盧氏縣令曾在縣城東街口為之立“三韓都憲坊”,以彰其功,惜今無存。任山東巡撫時,宦官稅監曾苛捐雜稅,安居樂業。李炳具奏皇帝,彈劾遏止了他們的罪惡行徑。終因宦官進讒,被明神宗疏遠,他義憤填膺,解職歸里,隱居于故鄉盤龍山下,內心孤寂悲涼。不久,昔日同僚進言,復被起用為南京大理寺卿,執掌審讞平反刑獄政令,日理萬機。他創建宮中尊經閣,使道義與法制并重。他兼理刑部、都察院公務,盡力國事,能謹慎理獄,明察秋毫,終因一向與贓官污吏和竊據大權的宦官斗爭而遭陷害被殺。許多正直之臣聯名上書為之辯訴,其女兒赴宮闕下陳情,至天啟四年(1624),始得昭雪,歸葬于故鄉澗西村南盤龍山上。因首級無存,皇帝特命鑄一金頭隨葬,同時埋了許多疑冢。墓前有享堂、更衣亭,立有狀元錢士升撰文、王鐸書丹的墓碑一通和石人、石馬、石羊、石猴各二,相對排列,碑尚在,余已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