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皮影戲表演這門已走過2000多年歷史的“國粹”級民間藝術,似乎 隨著歲月的輪回正被人們漸漸淡忘。然而,在靈寶市尹莊鎮西車村老藝人索辛酉的眼里,這種“國粹”級民間藝術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是自己的“精神故園”, 是自己一生的事業和執著追求。去年,這位已經年過古稀的老人被命名為 “河南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1947年,年僅14歲的索辛酉開始學習皮影戲表演。當時的西車村是個遠近聞名的“戲窩子”,村里的皮影劇團經常晚上在村頭表演。好奇的索辛酉總是偷著擠到后臺,偷看他們在怎么表演,并且自己開始比劃著學起了表演。看著這個勤學好問的孩子,劇團負責人就同意他學習皮影表演技法。
到劇團沒多長時間,索辛酉就顯現出了特有的天賦。不到兩年的時間,他掌握了影人表演、道情演唱和漁鼓、四弦、碰鈴等樂器的演奏技巧。17歲那年,索辛酉被正式吸收為靈寶市皮影團團員并成為團里的主力表演者。1957年,他被推選為皮影團團長。
此時的皮影團因各種原因,處境窘迫。他擔任團長時,全團只有7個人。那時只有20多歲的索辛酉,暗暗橫下一條心,一定要讓劇團重新振興。于是,他就帶著全團人白天演木偶,晚上演皮影。慢慢地,人員發展到24個人,其中有5個學生,19個藝人。他還大膽改革,將木偶、蒲劇與皮影結合起來演出,調整過于緩慢的道情唱腔和繁瑣的臺詞,這一大膽的嘗試取得了初步成效,使更多的群眾了解了皮影戲、喜歡上皮影戲。
“文革”期間,靈寶皮影團和皮影戲再次遭受挫折。但索辛酉對道情皮影始終癡心不改,他悄然活動于陜西、山西等地的鄉村演出,并整理收藏了靈寶道情皮影的368個劇目,將其中的153個劇目整理成冊,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資料。1978年,沉寂了多年的皮影團終于復活了,索辛酉又開始了皮影表演,唱出了壓抑已久的心聲。他和幾位老藝人絞盡腦汁,對道情皮影表演進行改革,用道情的調、皮影的表演方式,創作了反映現代生活的喜劇《三怕妻》、 《爭丈夫》等劇種,使靈寶道情皮影在中國皮影戲中,獨樹一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靈寶道情唱腔音樂獨特而自成體系,板腔體與曲牌運用結合,結構嚴謹靈活,富于藝術性和表現力;演唱演奏以四弦、漁鼓、簡板等特色樂器為主,風格輕靈細雅,加上一唱眾和等演唱方式,突出了道教音樂特點。靈寶道情皮影傳統劇本有40多本,全憑藝人代代口傳記憶,流傳后輩。劇目內容集中在有關道教經義、八仙人物、二十四孝等方面,代表劇目有《高老莊》、《湘子歸山》、《收吳蘭》、《郭舉埋兒》、《女中孝》、《二十四孝》、《韓湘子》、《渡 文公》、《拷打林英》等,另外還有一些富于情趣的生活小戲,藝人們稱之為“笑話戲”,經常上演的有《小貨郎翻箱》、《吃油饃》、《小二姐做夢》等,具有鮮明的道教文化色彩。靈寶道情皮影造型生動、類型多樣,具有靈寶地方典型特征,影人操作表演靈巧獨到,具有特殊的表現力。
靈寶道情皮影號稱中國戲劇的“活化石”。與全國其他地區的皮影相比,既有聯系又有自己獨具的特征,已成為中國皮影藝術中的奇葩。通過靈寶道情皮影,我們可以很好地了解、研究中國皮影藝術的演化歷史及成就。
1996年,索辛酉走出國門,應邀赴法國巴黎中國城表演,歷時3個月,160多場演出深深打動了國外觀眾。2005年,他又應邀到奧地利演出,再次向世人展示了“靈寶道情皮影”的獨特魅力,使皮影藝術走向了世界,在海內外贏得了廣泛的影響和聲譽。
近年來,雖然人們從不同的角度給予“靈寶道情皮影”以極大的關注,但受文化生活多元化等因素的影響,皮影戲的命運還是幾多沉浮。作為“靈寶道情皮影”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索辛酉始終沒有忘記培育新的藝人,在他的幫助下,牛莊和磨頭村兩個團都能夠獨立運轉。他自己也獨立辦過皮影戲班,招收學員傳授技藝,帶出了一批能夠上場的學員。
2006年,“靈寶道情皮影”被批準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作為靈寶道情皮影的第七代傳人,索辛酉的堅持終于有了結果,這讓老人備受鼓舞。但是老人還有一個心愿,就是辦一個道情皮影藝術培訓班或者藝術學校,從娃娃抓起,從娃娃學起,使這門民間藝術能夠一代一代傳下去。
采訪時,索辛酉和他的伙計們現場表演了一段精彩的皮影戲。看著這位古稀老人在雪白的幕布后面依然充滿激情地手舞皮影,有條不紊地變換著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高唱著地道的靈寶道情,我們從內心里真誠地期望靈寶道情皮影永遠散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衷心地祝愿索辛酉老人的藝術生命常青。(原標題:索辛酉:靈寶道情皮影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