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州鑼鼓書的特征與價值
2013/5/4 15:58:0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陜州鑼鼓書可上溯至古代,據老藝人們說,從古代敬三皇神開始,表演者擊鼓打鑼唱曲,并有弦樂和鉸子、鼓板、箏擊樂伴奏,因此,也叫“神鼓書”。從曲目考證,唱本屬七字詞格,以敘述為主,代言為輔,內容尚無發現有演戲,唱戲情節,沒有受戲曲及唱本影響的痕跡,所以,陜州鑼鼓書的起源應當在戲曲形式之前。據陜縣文化館已故老館長李樹滋和山西識蒲劇音樂》主編康希圣考查研究,陜州鑼鼓書和蒲劇同屬板腔音樂,其板式結構和轉腔結構基本相似,陜州鑼鼓書產生在前,蒲劇受其影響從坐唱走上舞臺成為戲曲在后。 陜州鑼鼓書為坐唱形式,伴奏樂器有鑼鼓,開始前都要先奏一陣開場鑼鼓,借以制造氣氛,招徠聽眾,所以稱其為“鑼鼓書”。后逐漸加上弦樂器,其主要演奏樂器為“四股弦”,所以當地群眾也稱為“四股弦書”。很早以前,“鑼鼓書”也有明眼人參加演出,后來由于戲曲興起,明眼人大多參加了戲班,所以“陜州鑼鼓書”的書班基本是盲藝人,每個書班少則四、五人,多則七、八人。每人都根據書中不同人物身份和性格,用不同音色扮唱,刻畫人物,自拉自打自唱。盲藝人以此謀生,深入山區,走村串戶,為群眾喬遷、壽誕、添子、農業豐收、老年人三周年等喜慶、祭祀演唱。他們嚴承師教,口傳心授,由于盲藝人之間很少交流,因此音樂唱腔保持各自單純古樸的特色。 鑼鼓書語言在我國屬西北語音系,它的語言調值基本和秦腔、蒲劇,迷胡類同。鑼鼓書屬說唱音樂,因此唱腔和語言結合更為密切,尤其是演唱農村題材的書詞方言土語用的更多。 唱腔音樂的調式主要為“徵“調式,演唱時多定為F調或G調。鑼鼓書屬板腔體。唱詞句式結構多為上下句,多用“七字句”和“十字句”偶爾也有“五字句”。唱腔板式有慢板,二板、連字句、簡字句、飛板、彎子腔,間板、流小等。傳統劇目有《呂蒙正坐窯》《羅成算卦》等三十多部。 早前,陜縣較有名的書班有曹虎便書班,劉小龍班。許滿屯書班。解放后,成立了陜縣曲藝隊,歸文化館管理,上世紀五十年代曾組隊參加省曲藝會演,獲特等獎,2005年組隊參加省第二屆民間優秀傳統戲曲會演,獲金鼎獎金獎。
據一直關注挖掘民間文化的尚根榮介紹:陜州鑼鼓書地域特色鮮明,藝術價值突出,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 學術研究價值。陜州鑼鼓書作為一個地方稀有曲種,在戲劇產生之前就有,十分古老,由于盲藝人之間很少交流,因此曲目、音樂基本保持原生態狀況,具有十分珍貴的史料價值。其曲牌音樂,演奏形式對研究中國曲藝發展,變遷歷程,從古老音樂中汲取有益成份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二、實用價值。陜州鑼鼓書地方特色鮮明,屬說唱音樂,唱腔和語言結合緊密,方言土語演唱,鄉土氣息濃郁,為當地農民所喜聞樂見,在偏僻鄉村,仍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還為殘疾人生提供了一種謀生的手段。 三、一人多能的演奏、表演形式,有一定的研究、保存和借鑒價值。陜州鑼鼓書盲藝人通過坐唱和聲腔韻律,音樂演奏表現故事情節和感染力。一人同時操作七、八種樂器,堪稱中國的“架子鼓”、“爵士樂”。一人同時扮演多種角色,音色變換技藝高超。這種獨特的演唱形式是其它姊妹藝術難以模擬的,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價值。 陜州鑼鼓書歷史悠久,淵源流長,在農耕時期,對活躍群眾精神生活,進行道德教化,都起著重要作用,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這一古老曲種也面臨消亡危險。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