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各種手工藝品層出不窮,產品熱銷,市場上十字繡、絲帶繡等新興產物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它與傳統的虢繡、機繡構成了我市獨特的刺繡行業。
近日,靈寶市澗東區函谷社區居委會培訓教室里,有20多位婦女正在參加十字繡和絲帶繡手工藝品制作藝術培訓,房間里擺滿了他們的十字繡作品,圖案精美,色彩逼真。居委會主任杭凌云介紹,目前,社區共舉辦十字繡、絲帶繡培訓班8期,有1200多位婦女學會了十字繡、 鉤針編織等手藝,有5位在市區辦起了十字繡便民服務店。
在培訓中,她們采取走出去請進來方式,聘請安琪十字繡老師,以社區居委會活動中心為依托,開辦培訓班,向學員傳授十字繡的來源和繡法,同時搭建實踐舞臺,居委會購買針、線、布無償地提供給學員使用,使大家在學習中得到了實踐,在實踐中掌握了技能。
在我市虢繡傳承人李雪層的工作室,記者看到了栩栩如生的鐘奎、上山虎、牡丹、老子與函谷關等多鐘虢繡作品。李雪層老人說,她的手藝是祖傳,從過去的愛好發展到現在已走入市場化的道路。
李雪層展示的這些作品叫虢繡,也是刺繡的一種,它發源于西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其采用絲線繪制圖案,繡工精細,針法豐富,色彩柔和,既有名貴的欣賞藝術品,也有美觀適用的生活用品。巧妙地將我國傳統的繪畫、書法及其它藝術,與刺繡融為一體,形成了以中國民間故事為基礎,運用上百種針法和上等布料,綢緞進行創作的中國刺繡流派,最顯著的特點是:色彩鮮艷,形象逼真,曾有“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人傳神”的美譽。
傳承人李雪層從事虢繡60多年來,擅長刺繡花鳥,動物、人物、自幼在其母親的熏陶指導下,熟練掌握了虢繡技法,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繡制了《老子出關》、《老子煉丹》、《紫氣東來》等一系列《老子文化》作品13幅,并被函谷關風景區購買收藏。現在她的虢繡作品供不應求,年創經濟效益3萬多元。
走進焦村鎮焦村村民張亞芳的機繡車間,記者看到,隨著微電腦的控制,20幅門簾刺繡圖案可在幾分鐘內同時完成,手工刺繡向機械化刺繡的轉變為刺繡產業發展帶來巨大商機。
今年40歲的張亞芳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家婦女,以前種過大棚菜,養過雞,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傳統繡花這個老本行,從普通的縫紉機繡做起,后來率先購置了一臺工業專用繡花機,通過滾動發展,現在擁有手工刺繡機10臺,大型電腦刺繡機一臺,中型刺繡機一臺,現有刺繡工人20多名,刺繡的品種有被罩、門簾、枕頭等日常用品。
張亞芳說,現在刺繡這個行業形成了一個大規模的產業,村婦女利用農閑時間到這里把活一領,婦女拿回家在家繡,繡好回來經過二次加工以后,銷到了靈寶市區,有些還賣到大城市,帶動農村30余名婦女就業,一年收入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