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學習是張劍寧取得不斷進步的階梯
張劍寧給家鄉人民的題詞
張劍寧在指導學生
張劍寧在查房
他在國內率先采用“立體計劃”系統治療帕金森病獲得成功;他做過的開顱手術有1萬多例,最多一天做7臺手術,一周做30余臺手術;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總醫院領導“十顧茅廬”從西安請到北京的專家,他是海軍總醫院第一個院中院的首任院長。
他叫張劍寧,一個在黃河岸邊長大的澠池山里娃,一位從三門峽走出去的全國、全軍知名神經外科專家。
從理科夢到學醫路
日前,“走南闖北三門峽人”采訪組專程來到北京,忙里抽閑的張劍寧熱情接待了采訪組成員,一身海軍軍官打扮的張劍寧顯得格外瀟灑。
1964年出生的張劍寧,是澠池縣陳村鄉南莊村人,父母當時都是南莊小學教師。張劍寧的家就是父母所在學校的教師宿舍。由于長年住在學校,深受文化熏陶,他幼時識字頗多,人人見了都夸他聰明。
這個聰明的孩子沒有辜負鄰里的贊譽,15歲那年,張劍寧以優異成績從澠池高中的重點班畢業。該報考哪所大學呢?年紀尚小的張劍寧聽從父母的安排——學醫。
“我母親身體不大好,經常求醫,她認為兒子將來學成畢業能幫助更多的人。” 張劍寧說。“但高中時我的物理、數學成績非常好,本來想學理工科。去學醫不是我原本的想法。我父母覺得學醫好一些,將來能夠懸壺濟世。我那時對醫學完全不了解,只覺得醫生很神圣。”
1979年,帶著父母的期望以及對醫生職業的懵懂,還未成年的張劍寧走進了新鄉醫學院的大門。大學生活并沒有給他帶來多少新鮮感,取而代之的是大學課程帶來的巨大壓力。
“當時是我老爹送我去上大學的,此前我沒有出過遠門。到校后當天晚上我就不想上了,我想復讀。”張劍寧說。
經過老鄉和學長們的勸說,張劍寧勉強留了下來,但他的心思沒有放在專業學習上。對于15歲的張劍寧來說,人體的器官、骨骼、神經等構造無異于“天書”。
對醫學不感興趣,張劍寧業余時間都在看物理、文學等方面的書籍。
大學第一學年主要學解剖學。“我對解剖學好奇,不恐懼,但沒有啥興趣。一次上小課,老師在講解肩胛骨,我居然睡著了,將手中拿著的骨頭掉到了地下,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張劍寧笑著說。
這種狀態持續了一個學期,慢慢地看得多了,聽得多了,張劍寧逐漸對醫學不再厭煩。
“我雖然對醫學不感興趣,但我有很強的好勝心,考前認真復習,每次考試的成績都很好,并得到老師的表揚。于是此后我開始認認真真學醫了,并在學習中對醫學價值有了全新認識。”
從參軍入伍到考取研究生
1983年,張劍寧從新鄉醫學院畢業,被分配到沈陽軍區總醫院。1985年,張劍寧光榮從軍,也圓了他兒時的軍旅夢想。
“應該說,醫學是門復雜的學科,從醫者不僅要有耐心和吃苦精神,還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極強的敬業精神。譬如搶救心臟病患者,技術精湛或許就將人救活了,沒點硬功夫或許患者的生命就終止了。”從醫后,張劍寧對醫學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
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以更精湛的醫術更好地服務病人,1986年,張劍寧來到西京醫院神經外科學習,這時的張劍寧已經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在這里,勤奮好學的他得到我國第一批神經外科醫生、著名神經外科專家易聲禹教授的青睞。
“易聲禹教授當時是第四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的科室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43年考入當時的中央大學醫學院,后來參加中國遠征軍遠赴印度、緬甸搶救傷兵。他還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解放一江山島戰爭、中越自衛反擊戰和抗震救災醫療隊。易老師的國外學術交流活動頻繁,英語會話能力非常棒,學術思想相當開明,他想讓我考取他的研究生。”
1987年,張劍寧順利考入第四軍醫大學神經外科,師從易聲禹教授開始碩士、博士階段的學習。在這里,張劍寧被神經外科這一廣闊的領域深深吸引,不斷地汲取知識,探索未知。就這樣,他從一個起初對醫學毫無興趣的學生娃,逐漸成長為神經外科領域的佼佼者。
1990年,張劍寧獲第四軍醫大學醫學碩士學位。1993年,獲第四軍醫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他先后任第四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京醫院)神經外科講師、主治醫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2000年,36歲的張劍寧成為教授、主任醫師和研究生導師。2006年,成為科室副主任。
從初次手術到技藝精湛
眾所周知,人腦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部分,是人體的“司令部”。如此精密的器官卻僅比豆腐腦略硬一點,腦神經細胞也極為脆弱,缺血缺氧5分鐘就會導致人體殘疾甚至死亡,所以,神經外科手術被稱為“在萬丈深淵上走鋼絲”,而做神經外科手術的醫生被譽為“刀尖上的舞者”。張劍寧就是一位技藝精湛的“舞者”。
“舞蹈雖美,但這美的背后是對醫生100%精確、100%體力和100%耐性的苛刻要求。”張劍寧說。
無影燈見證了張劍寧數十年如一日在刀尖上的磨礪與精進。而正是這樣的執著堅持,讓張劍寧創造了由他主刀的第一臺手術就將已被醫院判了“死刑”的病人從“鬼門關”搶救回來的奇跡。
“做那臺手術時大概在1989年,那時我還在讀碩士。醫院接診了一名在事故中嚴重顱腦損傷的患者,當時患者已到腦疝晚期,幾乎沒搶救過來的可能。那時我無權做手術,但病人處于九死一生之際呀,我急于救人就大膽上陣了。最后手術很成功,患者術后也活得很好。”張劍寧回憶道,“關鍵在于我的心理素質很好,做手術時一點也不緊張。我就按照導師教的,手術做得很快。手術成功后得到導師的贊賞,使我的信心由此大增。”
其實,類似于這樣起死回生的奇跡,在張劍寧的手中經常創造。至今,他還清晰記得,一位被病痛折磨40年的巨大神經纖維瘤患者在成功摘除腫瘤后的喜悅。
據不完全統計,張劍寧從醫至今已完成逾萬例手術,其中包括顱頸區畸形、腦干腫瘤、海綿竇內腫瘤、顱內動脈瘤、巨大腦動靜脈畸形、顱底腫瘤、脊髓髓內巨大腫瘤等業內視為“專業禁區”的疑難復雜手術,且成功率很高。
在這些疑難復雜手術中,有一名腦積水患兒——旦旦,讓張劍寧牽掛了很多年。
當年的3歲男孩旦旦,腦袋比成人的還大一號,屬于典型的腦積水,腦積水會影響下肢運動。因無錢醫治,家人帶著旦旦在西京醫院門口紙書求醫。時在西京醫院工作的張劍寧發動科室員工捐款相助,并動員相關廠家贊助手術器材。不久,張劍寧為這例因嚴重腦積水引起的巨大頭患兒免費成功實施腦室——腹腔分流術。
“旦旦在手術成功后曾對著我笑,那種感覺讓我無法形容,我覺得心里特別特別地美。” 張劍寧說。
中央電視臺“走近科學”欄目為此特意制作了一期專題節目——“旦旦不哭”。節目播出后,全國各地觀眾紛紛來電來信感謝張劍寧的愛心,并有大量腦積水患者慕名前去求醫。
2008年,就有陜西安康一名頭部腫瘤患者找到他。這名患者十幾歲放牛時被毒蜂蜇傷,后來頭上長了一個腫瘤,經常潰爛。因為家里太窮,他在50多歲時才在其侄女的陪伴下去醫院治療。
“這是一個大手術,腫瘤約有十斤重,手術的風險很高,家屬說若不能醫治就回家等死了。我實在于心不忍,決定為他做切除手術。手術一直做了十幾個小時,光血液就輸了一萬多毫升。中央電視臺記者在現場進行采訪,當時我心里確實有壓力,但由于術前準備充分,手術很成功,患者康復后還不時給我來電問候呢。”談起這些,張劍寧的臉上溢滿了幸福。
從西京到北京
患者們病愈后的充滿感激的微笑,成為張劍寧在治療神經外科疾病這條道路上不辭辛苦、堅定執著的原動力,口口相傳使張劍寧的名氣也越來越大。200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總醫院神經外科向當時在西京醫院工作的張劍寧拋出橄欖枝。
但是這樣的優秀人才西京醫院又怎能輕易放棄?直到2011年,在海軍總醫院主要領導“十顧茅廬”之后,才將張劍寧成功引進到北京。
“當時我在西京醫院是主力,臨床各方面的手術都能做,西京醫院和第四軍醫大學都不想放我走。海軍總醫院領導鍥而不舍地去做工作,醫院的政委、院長去西安不下20次,說‘十顧茅廬’一點也不過分。西京醫院的院長曾對來訪者說,你們來西京我們歡迎,但絕對不能提要張劍寧。”張劍寧笑著說。
但海軍總醫院一直沒有放棄努力,5年中一直將海軍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的位置空著,甚至原主任到了退休年齡還在緊守崗位,等待張劍寧的到來。
“這5年,海軍總醫院的政委、政治部主任換了好幾任,但新領導仍在做工作。”張劍寧說,“海軍總醫院的耐心和誠心讓我非常感動,考慮到我國海軍正在走向深藍海洋,我得為海軍作出些貢獻,終于答應了海軍總醫院。”
2011年2月,張劍寧終于來到海軍總醫院工作,海軍司令部和海軍總醫院黨委領導多次到海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醫院視察,海軍總醫院申辦全軍神經外科研究所也取得成功,由張劍寧任所長。
從擔當重任到跨越發展
從醫30多年來,張劍寧在臨床工作和科學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令家鄉人民和業界同仁倍感自豪的成績: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醫院院長、中華神經外科學會立體定向與功能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海軍神經外科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小兒神經外科專家委員會委員……
這一個個令人艷羨的頭銜背后,是對張劍寧在專業領域所取得卓越成就的充分肯定。記者在他同事們的口中,得到了更確切的佐證。
“從治學上講,張教授格外嚴謹,他經常提出許多問題讓我們在思考中進步;從技術上講,張教授手術做得相當漂亮,我們常稱他是位手術教授、查房教授;從服務上講,張教授是個格外有愛心的人,患者在術前、術后都能感受到他的濃濃愛意。” 海軍總醫院神經外科住院總醫師賈博這樣說。
擔當海軍總醫院神經外科中心主任后,張劍寧經過一番深入的調查研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提出靠制度建中心、靠文化建中心的發展理念,立志把科室建設帶入一個新的高度。
在海軍總醫院神經外科四科護士長鄭春玲眼里,張劍寧“既是一位對工作要求特別嚴格的領導,他連病歷上的標點符號都要求不能出一點兒錯”,“又是一位非常體貼屬下的長者”,“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這兩年我們醫院的神經外科發展得特別快,張院長實在功不可沒”。
事實確如鄭春玲所說。張劍寧到海軍總醫院的時間不算長,但卻沒有辜負海軍總醫院領導的重托,一步一個堅實腳印,推動者神經外科實現著跨越式的發展:
2012年7月18日,全軍神經外科研究所在海軍總醫院掛牌成立;
2012年11月23日,海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醫院掛牌成立,這是海軍總醫院歷史上第一個院中院,張劍寧任首任院長;
2011年,神經外科的年手術量不足1000例, 2012年陡增到2500例,2013年前半年就高達2000余例;
院中院的工作人員達150人,并成功舉辦了全軍、北京神經外科大會。
從名醫到科研精英
從醫以來,張劍寧在臨床工作和科研工作上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不但是位全國聞名的好醫生,而且是位科研精英。
在臨床工作方面,張劍寧平均年門診量約1000例次,每年進行各類神經外科手術約600余例次,病人治療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在以下方面,他的醫術更是獨具特色:
他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立體定向開放手術治療腦重要功能區及深部小病灶、腦重要結構區囊性腫瘤、腦內金屬異物及腦室先天畸形。這種微侵襲手術創傷很小,病人術后恢復快、費用低,目前已累計治療病人1000多例。他的研究成果曾在韓國漢城第三屆亞洲立體定向及計算機輔助神經外科學術大會上交流,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國內20多家醫院先后派人前去受訓學習并推廣應用。
他在國內率先采用“立體計劃”系統治療帕金森病獲得成功,結合其他手術方法現已治療帕金森病985例,有效率達98%,并發癥發生率小于4%。治療扭轉痙攣、痙攣性斜頸、半身投擲癥、腦性癱瘓等疾病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國內多家媒體對這一新技術紛紛作出報道,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及東南亞國家的病人也聞名前去求治。
他運用顯微手術、神經導航等高新手術技術完成腦干腫瘤、顱頸區畸形、海綿竇內腫瘤、顱內動脈瘤、腦動靜脈畸形、顱底腫瘤、脊髓內巨大腫瘤等復雜手術2000余例。他首次將氬氦刀用于顱內腫瘤切除手術并取得成功,屬國際首例。顱內腫瘤診治新技術臨床應用獲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
他手術治療腦積水療效顯著,尤其是在對小兒先天性腦積水的外科治療方面有很深的造詣。
在科學研究方面,張劍寧主要進行顱腦戰創傷的基礎與臨床救治、腦惡性腫瘤的分子靶向治療以及運動障礙的神經調控等研究,尤其對顱腦損傷后中樞興奮性神經遞質、血液流變學改變等對腦水腫發生發展的影響以及血液稀釋、丹參等的治療作用進行了較深入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4項、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承擔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軍隊科研課題2項。
目前,張劍寧主要結合臨床從事多功能腦立體定向手術系統的開發與研制。現已成功研制新型多功能腦立體定向儀,該定向儀可同時與X線、CT、MRI配套使用,設計先進,具有中心原點校正系統,精確度高,操作方便,并且適用于各種手術體位,綜合性能優于國外同類產品。該系統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臨床應用取得了滿意效果,并在國內30余家醫院臨床使用。
行醫之余,張劍寧筆耕不輟,學術上也有不菲成果。他參與編篡《神經系統腫瘤學》《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學》《微創神經外科學》《現代神經系統疾病定位診斷學》《急癥神經外科學》《顱腦損傷診治指南》《頭痛診斷與治療》《中風的診斷與治療》《腦組織移植》《外科學》《實用神經外科手冊》等專著20余部,以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90余篇。
張劍寧有個目標,那就是建設全國一流的神經外科醫院,這個目標正在穩步實現。
從家鄉行到故土情
隨著張劍寧的名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家鄉患者紛紛慕名前往求醫。記者在海軍總醫院神經外科病區采訪期間,不時能聽到熟悉的家鄉話。
“我是從家鄉走出來的,為家鄉人看好病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張劍寧的話中充滿了鄉情。
在家鄉人眼里,從澠池走出去的名醫是家鄉人民的驕傲,也是家鄉患者的依靠。因此,早在張劍寧剛到西京醫院當醫生時,家鄉人就不斷去找他看病。張劍寧為他們就醫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便利。
張劍寧到北京工作后,河南、山西等中部省份,陜西、甘肅等西北省區的患者慕名追到北京。
在海軍總醫院神經外科就診的孟女士來自澠池縣城關鎮。她的兒子不到兩歲,患了腦積水,在去他處求醫無果再次病情加重后,專程找張劍寧做手術。
“咱們這位老鄉挺熱心的,他的電話是我們從別人那里問來的。早上我們在北京站下了火車就給他打電話,到醫院后他就給安排好住院床位,手術做得也非常好,再觀察兩天就可以出院。” 孟女士的話中充滿了對張劍寧的感激。
47歲的胡女士來自湖北,因患腦膜瘤就診,張劍寧為她做了開顱手術。“我這病不大好治,女兒通過上網反復查詢、對比后,認為全國患者對張教授的評價最高,于是我們就趕來北京看病了。” 胡女士說。
技術精、名氣大,使得張劍寧總有看不完的病、做不完的手術。盡管如此,他仍要擠出時間回到家鄉,為沒有經濟能力到北京大醫院治病的鄉親們做手術。
2012年11月,澠池中原醫院在澠池縣陳村鄉南莊村隆重開業,張劍寧專程趕回家鄉為該院與解放軍海軍總醫院結為協作醫院揭牌,并常年技術指導該院重點科室神經外科。
采訪結束時,張劍寧欣然應邀給家鄉人民題詞:心系家鄉父老健康,情往故土山水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