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芒碭山
春秋末年,孔子帶領門徒周游列國,到處講學推行仁政。一天,他從曹國到宋國去,乘坐在車上,遠遠看去前方迷霧蒙蒙,有座座山巒聳立。他心想有山就可能有寺廟,不妨前去歇歇腳,師徒們也飽餐一頓,于是命車夫催馬向山區趕去。
此山名日芒碭山,位于宋國的邊陲。春秋戰國時代這里沒有人煙是一座荒山。孔子師生滿懷希望向山區奔去,誰知天不作美,突然狂風大作,烏云滾滾下起了傾盆大雨。兩輛車盡管加快了速度,孔子及其弟子已淋成了落湯雞。及至他們趕到芒碭山最西邊的山,雨是越下越大。顏回、子路、子貢等分頭去找廟宇住戶毫無結果,可憐孔子他們和牲口只好硬著頭皮讓風吹雨打。顏回急忙拉著孔子靠近南山根擋一下從北打來的雨水。正在他們師徒挨淋受凍一籌莫展之際,只聽天空中“咔嚓”一聲炸雷,孔夫子身靠的山根張開了一個五六丈寬的口子,形成一個高近一丈,深兩丈的山洞。孔子他們喜出望外,連人帶馬車隨一齊進山洞避雨。
孔子進山洞之后,眾學生都急忙脫下外衣擰水。孔子不顧這些卻首先查看車上裝的書籍。顏回、曾子和子路急忙上前搬書,倒掉竹簡書上的雨水。這時孔子才脫下外衣擰干了水披上,坐定一塊方石拿起一部心愛的書說:“今日乃天賜良洞,護吾師生,理應求學而進。”說著展書就要講學。這時凍循渾身打戰的學生冉求再也沉不住氣了,怨聲道:“夫子,咱們淋成這樣,還進何學?”
孔子依然捋著花白胡子說:“汝不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吾發憤忘食,樂亦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遂向弟子們講起學來,眾弟子圍坐在周圍靜心恭聽。
孔子講得忘記了疲勞,忘記了全身的濕衣服,甚至連雨停風住也不知道。直到燦爛的陽光射到洞里,孔子方知雨過天晴。這時他才停止講學,讓弟子把車上淋濕的書,一摞摞地搬到洞外臺上去曬。這就是芒碭山知名的曬書臺,說是臺上夜晚不下露水,可以日夜曬糧。
孔子帶領門徒在芒碭山過了一夜,天明裝上曬干的書向西走去。后來這座孔夫子避雨的山峰就名日夫子山,那個山洞美其名日:夫子崖,俗稱夫子避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