閼伯(è bó)殷契(偰xie卨)為帝嚳之子,相傳為帝嚳后妃簡狄吞燕卵而生。史載,閼伯與其弟實沈不和,常動干戈。帝嚳無可奈何,只好將兩兄弟分開。將閼伯封于商丘為“火正”,封號曰“商”,差實沈到大夏,使兄弟終不得見。閼伯死后被稱為商星,實沈死后被稱為參星。在星宿中二星一個落下的時候,另一個才升起。唐朝大詩人杜甫在《贈衛(wèi)八處士》一詩中寫道:“人生不相見,動如參和商”,其典故就源于此。
閼伯臺位于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處。據(jù)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上古時,帝嚳之子契在此為火正,一是管理火種,以便人們可以隨時取到火(因此后人又稱他為火神)。二是祭祀火星并觀察火星的運行,以便及時地告知人們防災(zāi)避禍并適時地播種收割。太歲星如果在卯時出現(xiàn),叫“單閼”,在甲午出現(xiàn),叫“閼逢”。卯時是早晨,甲年是年干之首,所以“單閼”和“閼逢”比較引人注意。久而久之,觀察火星與太歲星之間的關(guān)系、位置的火正契就被稱為“閼伯”。契死后,人們就在他生前觀察火星的高地上葬之,后人稱之為閼伯臺或火星臺或火神臺。